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又是杜甫?

(2012-03-31 14:39:40)
标签:

杂谈

为什么又是杜甫?

南大张生

 

最近,杜甫“很忙”。一个已经去世了很多年,长期被视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代表的诗圣,被涂鸦成各种状态。义愤填膺地谴责,无济于事,反而激起了又一浪的恶搞。怎样把创造力引导到不那么无聊的事情上,是整个社会需要反省、并身体力行的。

不过,杜甫被刻画成我们不认识的形状,并非自今日始。

197111月,郭沫若出版了《李白与杜甫》。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充满“解构”意味的大作,所以,经常在和研究生讨论“后现代”时引用到。

《李白与杜甫》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杜甫》,首先讨论了“杜甫的阶级意识”。郭文引用《三吏》、《三别》,提出:“杜甫自己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的人,六首诗中所描绘的人民形象,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所滤选出来的驯良老百姓,驯善得和绵羊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这种人正合乎地主阶级、统治阶级的需要,是杜甫理想化了的所谓良民。”郭文接着引用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郭说,三重茅的房屋冬暖夏凉,有时候比瓦房还讲究,“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们为‘盗贼’。孩子们拾取了被风刮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得多少呢?亏得诗人大声制止,喊得‘唇焦口燥’。贫穷人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孩子却是‘娇儿’。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他却忘记了农民们比他穷困百倍。”当时,杜甫得到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严武的帮助,在成都蜗居。因《唐书·严武传》有严武“或有一言,赏至百万”之记载,郭认为,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为严武歌功颂德,因而揣测,杜甫“不知道要得到多少报酬了?”

《关于杜甫》接着讨论了杜甫的门阀观念和功名欲望,说杜甫“是有雄心壮志的人,他总想一鸣惊人,一举而鹏程九万里。但这种希望,他一辈子也没有达到。很强的功名心不能落实,结果可以转化为很强的虚荣心。杜甫也就为这种毛病所侵犯,他的虚荣心也十分惊人。”杜甫的这种“毛病”,从古到今的文人大体概莫能免吧,但一个批评别人的人,总是应该反躬自问一下的。

郭先生考证功夫十分了得。杜甫在夔州写了首诗,云:“此邦千树橘,不见比封君。……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郭说:“《史记·货殖列传》:‘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与千户侯等’。但在杜甫看来,还不足以相等。他在夔州呆了‘三年’(仅三个年头),对于下里巴人所唱的歌曲,实在听饱了,听厌了”。郭先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果园其实是劳动人民代杜甫耕种的,而且杜甫还养了将近100只乌骨鸡,“要之,杜甫的生活,本质上,是一个地主的生活。他有时也穷,但是属于例外。”

郭文还讨论了杜甫的宗教信仰,认为他与其说是诗圣,毋宁说是诗佛。

郭文高潮,是讨论杜甫吃了腐败变质的牛肉、又得白酒催发毒素不幸身亡的问题。豪饮肉食,古今爱好者甚众,只怕无关道德。但郭文说:“总之,杜甫的嗜酒并不亚于李白,有他的大量诗篇可以证明。新旧研究家们的眼里面有了白内障——‘诗圣’或‘人民诗人’,因而视若无睹,一千多年来都使杜甫呈现出一个道貌岸然的样子,是值得惊异的。”不喝酒就可以“道貌岸然”?或者说,喝酒的就无法“道貌岸然”?不过,这不是大事——原来,郭沫若先生认为杜甫看上去道貌岸然、其实不配道貌岸然的。

作为名满天下的人,杜甫的形象在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心目中,大概是千差万别的。但如果本着慎终追远的敬意和中夜扪心自问的良知,总是可以更接近一些前人的真面目的。毕竟,我们也将死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