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土地热爱收益保护耕地补贴房产 |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重农主义传统,历史上社会成员按农士工商分类,务农排在第一。不管是为了稳定以农为本的社会秩序,还是出于日常观察的感悟,各类文学作品也不吝赞美之词,宣扬着对土地的热爱。凡此种种,沉淀下来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农民热爱土地在大家的脑子里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
不过不要忘记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农民热爱土地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在农业社会,个人收入和社会财富从根本上而言都是来自于农业生产,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没有土地,过日子一定会很艰难,更谈不上富裕。所以,不管是富人还是农民,有点钱就愿意去购地,只有土地才让他们觉得有稳定感。
土地作为生存的基本工具,作为财富的来源,是其被热爱的根本原因,农民对自己的土地精耕细作,爱护备加,保护耕地成为自然的行为。反面的例证是历史上各种流民的产生,大多是由于政府的强征暴敛,土地上的产出不能支付各种苛捐杂税,反而由于农民对它的依赖,使得农民作为难以躲避强征。当土地不再创造财富,而变成了沉重税负的载体,最终会切断农民与土地的联系,背井离乡,一走了之。这种情况下谈热爱土地就变成了奢谈。
现在我国已经没有了农业税,国家还实行对种粮农民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补贴,像成都市每年还额外发放二三十亿的耕保基金,每亩地能为农民增加三百到四百的补贴收入。只要愿意耕种,一定会有收入,土地不再可能成为农民的负担,照理农民热爱土地,保护耕地的动力更强,事实上却不完全如此。抛荒的仍然有,随便种种产点口粮就算的也有,城市边缘还出现不少以耕地参与以租代征、小产权房建设的情况。耕地成为稳定收入来源之后,保护耕地仍然不是所有农民的必然选择,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现在农民的收入来源不再如农业社会一样单一,土地对于农民也不仅仅是只有耕种才能带来收入。前者可以解释抛荒和种口粮的情况,我国近些年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尤其是这两年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相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甚至超过了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权衡之下,种田不如打工是很明显的结论。后者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的溢出效应,城市边缘的土地在耕种与其他用途上的收益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农民可以通过出租房屋,以租代征和卖小产权房得到高得多的收入,导致他们对保护耕地丧失了兴趣,而用作其他用途。
要改变这种情况还是得从增加农民在耕地上的收益入手。对于远郊的农民,需要通过理顺粮食价格机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各种补贴等方式来提高农民在耕地上的收益。当然这种提高也很难赶上打工收入,所以另一方面需要为农民提供便捷而可靠的流转方式,耕地集中到规模经营者手中,而提高了收益的耕地会让流转双方都更愿意把耕地用好。
对于城市边缘的农民要提高他们在征地过程中的收益。现有的征地补偿方式下,农民会把自己的所得与市场上的土地价格进行比较,觉得日后被政府征收不如自己先做点其他用途收益高。要改变这种状况,短期内要通过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长期内要让农民能参与土地收益的分配来实现。农民预期到自身在城市化过程中会有较好的收入,会更愿意参与正式的城市化过程,而避免当前这些混乱的耕地私下转用行为。当然另一方面,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维护规划实施的严肃性,要同步进行。
让农民热爱土地、保护耕地,需要给他们更多的理由,更好的收益。这是新的一年里,甚至是未来希望看到的变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