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农民土地权利建起双重保障
(2011-07-22 09:50:32)
标签:
土地权利土地违法违规农村基层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房产 |
这些禁止性规定并非首次在我国法规中出现,从《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到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相关规定中,都被三令五申过。但在现实中,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非但没有大幅减少,在一些地方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本次《规定》以农村基层干部为约束对象,将其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规范和强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这些规定归置在一起就能威力倍增,如果没有根本性的制度性创新,发生在农村基层的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涉及农村集体和农户最重要资产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就不会得到真正遏制。
一般来说,法律体系应该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即界定权利和保护权利。近年来在土地权利界定上的进展不可谓不大,权利明晰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文上,而且体现在发放到人们手里的权利证书上。在国土资源部近两年的大力推动下,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村民的宅基地和承包经营权证书发证率显著提高。
但是界定权利上的进步,难掩我国在保护权利上存在的瑕疵。农民持有各种产权证书的土地,在地方政府的强制力下被随意侵占、证书被强制注销的现象时有发生,权利在权力面前溃败下来并不鲜见。可以说,没有保护的权利,等于没有权利。
保护权利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受到及时制止,二是对已经发生的权利侵害行为进行制裁。《规定》中强调了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约束和违法行为的处罚,只是偏重了保护权利中的第二部分,而如何确保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各种明目张胆、明火执仗式的侵犯农民土地权利行为,在即将发生时就能得以制止,才是更需要进行制度建设与实践的部分。
让农民的土地权利证书长出“牙齿”,关键在于完善当前司法体系建设。如果现有司法体系不能公平公正地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利不受侵害,《规定》体现出的积极意义就会在现实中被全面消解。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不仅要有《规定》里体现的约束与制裁部分,更需要从司法上给予农民强有力的保护自身土地权利的武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