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特稿:知识经济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知识产权

(2003-01-27 17:01:06)
分类: 自主的IT观-我的IT评论文章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当国内IT业刚要露出春天蓬勃的气息,网络设备巨头华为眼看着要熬出寒冬时,思科公司选在美国法院起诉华为美国分公司侵权,顿时成为国内最近的IT、经济和法律方面的热点话题。如何对待知识产权的问题又一次尖锐地出现在业界面前,无可回避。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思科选在美国起诉,首先是要阻击华为入侵自己的大本营,同时也是以所谓的“主场”优势,占得天时地利人和,势在必得,避免重蹈微软在国内反盗版失落的覆辙。
 
剑出鞘,谁是真英雄?思科和华为分别是信息产业的国际和国内巨头,头顶知识英雄美名,看家本领就是知识产权。官司的进程以及结局如何,表面上是两个公司在技术、市场和法律上的较量和博弈,其背后是两个国家和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和融合。思科对华为的跨国诉讼案,将成为IT业以及其他行业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范例,间接影响着两国之间经济的交流和法律体系的适应。在这个意义上讲,此案有积极的示范作用。此场诉讼,孰胜孰负,或者双赢、双输,不可逆料。INTEL和威盛两家CPU巨头多年来打了多场专利官司,直到现在还难分难解。但是INTEL和威盛以法律为手段、以技术和市场为后盾的理智做法,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参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由于历史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所谓“窃书不算偷”,我国的企业和公民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和尊重往往不到位,有意无意地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如果将此习惯带到国外发达国家,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2002年,在美国就发生了两个涉及中国留学生、影响很大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一个案例是曾任职朗讯美国公司的几个华人,涉嫌利用朗讯公司的软件源代码作为技术入股,与国内某与著名通讯设备制造商(与华为公司齐名)成立合资公司,结果被朗讯公司起诉,侵权的华人被美国法院逮捕。另外一个案例是某留学生不顾美国同事和校方的劝阻,偕同妻儿带着生物试剂准备登机返国任职的最后关头,被校方举报而被捕,据报道此留学生已被法院判决罪名成立,将面临较长的刑期。当然,绝大多数的华人和留学生都很自觉地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为社会和自己创造着巨大的财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到了3000年后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华民族的美德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最近英国和法国的著名博物馆发表声明,拒绝返还当年从其他国家巧取豪夺的珍贵文物,其中相当多是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瑰宝。如此行径受到了包括英法人士在内的舆论谴责,我国有关部门也正在寻求通过合法途径争回我国的被盗抢文物。文物是有形也是无形的,文物最值钱的不是它的材料,而是它所体现着那个时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历史、文化的精神财富。而知识产权是无形也是有形的,每个企业、每个知识劳动者的辛勤汗水和无穷智慧,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和载体,为社会提供着丰富多彩的消费和服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放水养鱼,不能涸泽而渔,这个道理农民兄弟都懂,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和所谓的权威。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知识产权得到充分的尊重,以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企业和劳动者,都获得充分的回报。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能真正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驱动力,这个民族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加入WTO超过一年,中国政府对于保护知识产权有着庄严的承诺和旗帜鲜明的行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政府率先全面使用正版软件,直接促进了国内软件业的兴旺,也给了国外信息巨头以希望。最近严厉打击《英雄》电影盗版碟,扫荡网络游戏的“私服”,也显示出政府的决心和威力,得到业内外一致赞许。许多习惯看盗版、玩“私服”的平民百姓,从此以后占小便宜的机会少了,但是也不好公然以堂皇的理论、正义的旗号在大众媒体上挑战电影商、游戏商的“知识霸权”。知识产权的观念得以在中国贫瘠的知识经济土壤上发芽、生根。
 
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营造出一个可以使知识产品提供者得到回报的市场,即知识市场。民族企业要保护,而知识和法律首先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卫。尊重知识,尊重法律,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知识劳动者、媒体从业者、业界评论家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底线。有评论家一边指责某些发达国家、某些跨国公司实行双重标准,一边煽动打破“游戏规则”、鼓吹为利益不择手段,他忘了5000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的财富,忘了依法治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正吹拂着神州大地,忘了自己站是在21世纪正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中国的土地上。以法律手段确保知识市场的繁荣,这是关系到中国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在21世纪生死存亡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