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舜元与“苏公井”

(2013-07-25 09:33:54)
标签:

福州

苏公井

苏舜元

三苏

文化

分类: 八闽三山---故乡风物

苏舜元与“苏公井”            

 

宋代文学家有“三苏”并称的。“三苏”一指四川眉山的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另一指四川铜山的苏易简和他的两个孙子苏舜元与苏舜钦。苏舜元(1006-1054年),北宋初期文学家、书法家、庆历进士。《宋史·列传》:“舜元,字才翁,为人精悍任气节,为歌诗亦豪健,尤善草书,舜钦不能及。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苏舜元于庆历六年(1046年)出任福建路(行政单位)提刑,史载“出为荆南路提点刑狱,未行,易福建路”,八年(1048年)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移京西提刑,又移河东提刑。

 

提刑是提点刑狱公事简称,宋代始设立,置于各路。主管所属各州司法、刑狱和监察地方官吏并劝课农桑,其官署称宪司,福建路宪司设在福州。苏出任福建路提刑时,福州知府为蔡襄。两人志同道合,因此苏舜元在福建期间,与蔡襄交游甚多。宋·董更《书录》:“苏才翁与君谟(蔡襄字)厚,亦以书相先。故二人卒以书知名。”蔡襄为苏舜元所作《苏才翁墓志铭》亦自称:“某与才翁兄弟游最久。”相从两年,政见一致;诗文往来,屐痕处处。


苏舜元在福州的遗迹甚多,据有关资料记载:永泰县有“苏老亭”,该亭始建于唐代,原名疑骖亭,苏重修并常憩此亭,后邑人更为此名。福州鼓山灵源洞有一处摩崖石刻,刻文为:“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戌(1046)孟秋八月游灵源洞”。喝水岩处有一隶书石刻‘才翁’二字,径二尺余。罗源县白塔道旁石壁有“才翁所赏树石”六字,字径尺余。长乐市三溪村钓鳌石下一幅摩崖石刻篆书:庆历丁亥秋,飓风起。陟是山(),观海波也。才翁题”时间是庆历丁亥即1047年。他在闽时曾作《钓鳌石》一诗:“未穷双佛刹,先到一漁家。山雨已残叶,溪风犹落花。汲泉沙脉动,敲火石痕斜。应是任公子,竹间曾煮茶。”清新可读。


苏舜元为官刚正,关心民瘼。早年在开封府扶沟县任主簿即有赈灾之举,时遇饥荒“其令畏缩,辄移病。君即出粟以活饥者”。游宦时久旱逢雨,他为民祈祷“此时忽霶霈,知有神物主。不然诸苍生,性命委草莽。”面对地震“坐骇市声死,立怖人足踦他反思“念此大灾患,必由政瑕疵。”在福建路提刑任上,兢兢业业,除统辖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外,还担负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赈救灾民、减免赋税、移风易俗等重大责任。在福州,他看到坊间百姓生活用水不便,为方便城内百姓就近取水,遂组织人力择地挖掘十几口水井,后人称之为“苏公井”。


“苏公井”大多清澈见底,大旱不枯,冬暖夏凉,水质很好。延到清朝,翰林叶观国仍在赞美:“蠲暑深宜虎掌瓜,胜煎银鹿半岩茶。怪来碧藕条冰似,新浸苏公井水华。”自宋以后曾以“泉城”称誉的福州各式水井日多,现存古井也多为宋井。对于“苏公井”历代方志如宋《淳熙三山志》,明王应山《闽都记》,清《乾隆福州府志》等都有记载,最有影称响的是清·林枫的《榕城考古略》,指认确切、详尽:

苏公井。宋提刑苏舜元所凿,凡十二井,皆在城内,俗称苏公井。在闽县者四:一在嘉荣坊内,嘉荣坊即今南营,井在张氏祠前。一在开元寺南。一在庆城寺南。一在石井坊,即石井巷。在侯官者八:一在登俊坊内,即今杨桥巷,井在登俊境内。一在桂枝坊,即今牛育巷内一在官贤坊,即今侯官县前,井在官贤境内。一在泔液铺,即今后街宫巷,俗名丰井营,井在巷口泔液境内。一在西察院后,西察院,即今海道里地,井在长福营公馆之后。一在万岁寺前,万岁寺,旧在今庙巷内,今寺废而井犹在巷中,然当隶闽县。一在断事司前,断事司,即今都司巷地,井犹在巷内。一在盐运司前。  


近千年时光流逝,宋时苏舜元率众所凿的井包括那12口“苏公井”大部分已经湮灭在城市变迁之中。如今遗存和恢复的有:开元路开元寺灵源阁西侧的一口,新造整体圆形花岗岩井圈,井名由书法家赵玉林题写。津泰路北侧古称嘉荣坊的南营巷,原张氏祠堂前的一口。改造后南后街光禄吟台附近,有一段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门楼“泔液境”,门侧后的一口等。


“眉山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皆长寿,而“铜山三苏”苏易简、苏舜元与苏舜钦,命却不永,均没超过50岁。至和元年(1054年)苏舜元“终于京师之祖第,年四十九”,与其弟已逝世6年的苏舜钦合葬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蔡襄撰写《苏才翁墓志铭》记述行状,王安石谓之“壮志负平生”,黄庭坚赞其“高材傲世人”。挽诗如涌,一时难尽,如欧阳修《苏才翁挽诗》“零落篇章为世宝,平生风义见交情”;王安石《苏才翁挽辞》云“翰墨随谈啸,风流在弟兄”; 梅尧臣《广支苏才翁挽词》“ 盛世虽多士,唯公与众殊。高才飞健鹘,逸句吐明珠”……好评如潮。苏舜元游宦福州仅短短两年,但苏公井和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却被人们久久地铭记、永远地传颂。


苏舜元与“苏公井”

苏舜元与“苏公井”

苏舜元与“苏公井”

苏舜元与“苏公井”

苏舜元与“苏公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