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君,从农业神到商神
标签:
福州上下杭张真君永泰三捷河临水夫人文化 |
分类: 八闽三山---故乡风物 |
张真君,从农业神到商神
福州台江有一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街区,这就是著名的“上杭街”、“下杭街”俗称“双杭”街。下杭街三通桥与星安桥之间座落着一个宫庙,殿堂坐北朝南规模宏伟,气宇轩昂。殿门额题“奉旨祀典”,匾为“张真君祖殿”。殿内重檐歇山顶,斗拱藻井,构造精巧,装饰华美;雕梁画栋下有一龛,内塑一神灵,黑脸端坐,珠冠衮服,此即为张真君,又称张圣公。殿内木、石柱子多有楹联,内容无非颂扬灵验、祈求保佑。有一联:“卅三天演法,廿一史传奇”文字洗炼,内涵深蕴,点出该神灵的功力及时代背景。张真君祖殿始建于宋代,明朝扩建,历经沧桑,近年得以恢复。奉祀主神张慈观即张真君,附祀陈靖姑即临水夫人。
宋代是一个造神时代,福建尤甚。《宋史·地理志》称福建民风“其俗信鬼尚祀”,巫道神灵崇拜之风盛行。乡村中的巫觋、道士横行,一旦祈祷有应,生前死后倍受膜拜。此外,还有一些人或许并非巫师,但人们将种种怪异事件附会到他们身上,也可被塑造为神灵。张真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研究者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张真君,或称张圣者,名自观或慈观,民间俗称张锄柄,道教闾山派尊之为“张法主公”。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人,为福州张氏入闽始祖张睦之后裔。流传至今的《月洲张氏世谱》记载:“宋天圣贰年(1024年),夏有张圣公生在月洲,寄居盘谷洋,修道于方壶岩,显法石牛洞,得道金沙堂。成佛登天,救济万民,敕封普济真人张圣公。此乃天地瑞祥所钟灵,受人间千万年之香馨也”。该族谱修于清道光年间,明显神化张圣君。又一说出生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既成神祇,生死难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张圣者应该出生于北宋末,活跃于两宋之交。
张真君的事迹散见于各种方志、文人笔记、流传在民间。宋·梁克家的《三山志》、洪迈《夷坚志》,明·何乔远《闽书》以及《福建通志》、《永泰县志》等均有记载。生平大致为,四岁随母江氏改嫁到盘谷,七、八岁时为人家饲牛,至十二、三岁后就以做佣工出卖劳力为生了。在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有这样记载:“永福(即现永泰县)下乡有农家子,姓张,以采薪鬻锄柄为业,乡人目为张锄柄。状貌丑怪,口能容拳。一日入山,遇仙人对弈。投之以桃,苦不可食。张心知为仙,冀有所遇,忍苦啖咽。且及半,若将蛰舌,遂弃其余而归。因忽忽若狂,绝粒,食草木实。时言人隐恶,能道未来祸福。素不谙书,忽奋笔作字,得羲、献体。口占颂偈,立成如宿构。传闻四散,士夫多往赴之。因度为僧人,号为张圣者”,亦巫亦道亦佛。
此后,张圣者云游于闽中、闽南。两宋政治腐败,天灾人祸频仍;社会混乱,坏人横行魑魅魍魉(即所谓五通鬼)出没,残害百姓。张圣者目睹此景,大显神威,路见不平,拔剑斩妖魔;
传说宋淳熙十年(1183年)张圣者云游到闽清十四都金沙,修得正果,坐在九龙潭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岁。乡人即以其身躯塑像建金沙堂奉祀,此寺为张圣君之“祖殿”;当年,永福人以其头颅塑像,建方壶寺奉祀,称为“母殿”。很快,张圣君镇邪除妖,安民济世的事迹以“颂道诗”形式流传,万民崇拜敬仰,奉为保境之神,纷纷塑像建寺奉祀,并争相自号“祖殿”。南宋时张圣君之影响已极盛行于闽中及闽南地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圣君的信仰文化也传播到海峡东岸的台湾。
张圣君由人而神,神通广大。其主要功能是降雨、祈晴、除病、驱疫,预测等几项,从中可以看到在农耕时代他主要是以农业神的面目示人的。历史上福建在海洋季风的影响下,十旱九涝,其中旱灾对农事的影响尤大。因此张圣君死后,很快就被授予了“监雷御史”的头衔,“敕赐三界驱雷神”。数百年来,祈雨的职能不断得到强化。百姓幻想通过奉祀张圣君能保佑农事顺利,风调雨顺。这从至今在闽清一带仍盛行的“游田了”民俗活动,可见一斑。每逢“夏至”,当地民众必抬着张真君软身塑像,旌幡并举,金鼓齐鸣,浩浩荡荡巡游乡村。祈求五谷丰登,百业兴旺。
作为农业神的张圣君信仰文化,几百年来在省城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福州的张真君祖殿坐落在台江三捷河畔,这一带由于历史的发展成了闽商的聚集地,是名闻海内外的“闽商”发祥地之一。清初,福州地区的自然寄泊港,逐渐由靠近闽江的洪塘南移至台江北岸。上、下杭街水陆交通便捷,凡闽北、闽南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运入省城,顺江沿海都汇集于此形成集散枢纽,商业街市发展迅速。福州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后,这里更加繁荣。商家比肩,行栈林立,多以批发为主,经营货物品种超过百种,商品辐射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各国。在这狭小的区域里,到处是银行、钱庄、百货、货栈、当铺、囤仓……涌现出众多名店铺和名行栈,近代更成了福州的金融中心。
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贾,无不祈愿财源不尽滚滚随潮而来,把上下杭视为“福地”和财富的“聚宝盆”,云集在此组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帮”,进行频繁的商贸经营活动。据史料记载福州的商帮会馆,有近半集中在这片不大的街区里。1905年,福州总商会在下杭街成立。而张真君祖殿独特的地理位置,更赢得了众多商家的青睐。三捷河两头均连通闽江。涨潮时,闽江潮水南端从新桥仔流入达道河至三捷河,西端由帮洲后田流入三捷河,两河水汇聚于三通桥北侧张真君祖殿前,形成独特的会潮景观。于是民间传出了“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的谚语,迎合了商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吉利口彩和发财心理。
一是近在咫尺的地理便利,一是祈愿有财能如潮涌,于是当时一些商帮人士特别喜欢借用张真君祖殿议事,久而久之这里实质上成了各商帮、各行业在商务活动中议行论市、互通商业情报的信息发布中心。后来有些商贸机构如“福州钱业商事研究所”、“金融公会”等就干脆设在祖殿内。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区,分别成立各商业同业公会的分支机构。这样商界自然而然就把张真君奉为行业“祖师爷”、“财神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