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彝故居照壁绘神兽

标签:
林聪彝福州獬豸大理寺麒麟 |
分类: 八闽三山---故乡风物 |
修葺一新位于宫巷的林聪彝故居,已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兴盛于清朝的福州传统民居,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临街十扇大门。是明、清时期福州最大的豪宅之一。四进四花厅,雪洞假山、亭台楼阁,各进之间隔以高墙,过道用覆龟亭以遮雨。花厅廊檐悬钟透雕的花篮牡丹、檐柱下的青石浮雕动物,无不精美绝伦、惟妙惟肖。出人意料的是主座第一进南面照墙上,画的却是一只独角高额名曰獬豸的神兽而不是一般常见的麒麟。
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在中国文化史上,这异兽有着非凡涵
人争,咋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区分好人坏人,看到两人打架,它会用角抵触理亏者。听到有人吵架,它会用口咬挑起是非的一方。宋苏轼在《艾子杂说》中则更进了一步:齐宣王问艾子,“古有獬豸,何物也?”艾子答,“尧之时,有神兽曰獬豸,处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触而食之”能吃奸佞,令作奸犯科者不寒而栗。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说楚王曾捕获过这种神兽,照其形象制成衣冠。秦灭楚国后,将该冠赐给御史佩戴,遂称为“獬豸冠”,这冠就成了法官的代名词。闽西有座山,正是因为形似这种独特的冠冕而取名冠豸的。据东汉《论衡·是应》记载,当时衙门里是奉皋陶像、饰獬豸图的。相传皋陶为尧帝时的“大理”,即掌管刑法的官员。衙门中画皋陶、獬豸,表示明辨是非,执法公正,还含有威慑邪
恶的意思。直到明清,问案决狱的衙门里,墙上画着獬豸,长官戴着獬冠,御史及按察使的补服前后也绣有獬豸图案。流风所及连士人取名,也喜欢用这字眼。如福州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中就有明崇祯学政许豸,还有民初政治家、独立报人林獬(即林白水)。
獬豸图案多出现在特定的与法有关的地方。在古代,麒麟与貔貅、凤、龙、龟并称为“五灵”,龙凤呈祥多被皇室垄断,不敢僭越;貔貅、灵龟也有相应固定的用处,唯有麒麟造型最为缙绅士大夫
喜爱,频频出现在深宅大院中。经过长期演变,麒麟形象艺术化,到清代基本上固定为“龙头、麋身、马蹄、龙麟、狮尾”,其与獬豸最大的区别是一为双角一为独角。在民间传说及有关史料记载中,麒麟被赋予“仁兽”所具备的品质,这正符合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其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具有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而死,孔子曾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大雅久不作》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此外赞美之辞不约如缕,麒麟也象征着吉祥如意。
林聪彝故居主座第一进南面照墙不绘麒麟而绘獬豸的原因,牵涉到这座明代建筑的沿革以及林聪彝的人生经历。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占南京,称帝南京的福王朱由崧投降。唐王朱聿键入闽,旋在福州即帝位,建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号福京,以此屋为大理寺衙门。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中央机构。明清时大理寺卿为正三品,卿以下设少卿、寺丞、评事等职,掌审谳平反刑狱及其政令是法律复核机关。刑部作为中央审判机关,刑部的所有案件都必须由大理寺复核。而獬是明代大理寺公堂的标志。
林聪彝〔1824-1878〕,字听孙,为林则徐次子。1989年他的墓志铭石碑在福州北郊凤池山过溪水库边出土,碑文有:“皇清诰授资政大夫、赏戴花翎、欽加三品衔、署理浙江按察使、
沦陷殆尽,衢独坚守”,“浙平,以功擢道员、署理按察使,每录囚虚哀研鞠,平反甚众。杭州新复,道多伏莽,嘉湖枪匪尤横,公捕得辄痛惩之;复踪迹其窝户,使无道饰,乃置于法。自是豪暴敛迹,道路无梗,行旅赖之以安。”可见即使在代理掌管刑名按劾,负责一省的刑狱诉讼事务和监察地方官期间,他也
清道光年间,此屋为引疾归里的林聪彝所得,这时距南明隆武政权灭亡已近两百年了。旧大理寺衙门数易其主,照壁上的獬豸画像不知是否留存。购得此宅后林家重新进行了修缮,有的甚至重盖。或许是想起了大理寺的旧事,或许是为了纪念在浙江署理按察使任上的艰辛,或许是仅想让规模宏大的新宅院能增添一点官衙的气派和威严,总之从此主座第一进南面照墙上,有了精美的独角神兽獬豸灰塑。这造型直到文革中才被彻底破坏,留下的是一片隐隐约约的痕迹。如今修复重绘的是一只火红的獬豸,守望着已辟为博物馆的旧宅新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