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馆,一个古迹一段历史
这段时间看了一些有关琉球与中国与福州渊源的史籍,脑海中仿佛有东海的万顷波涛在汹涌。交错出现的是古琉球国的故事、百多年来的中日交恶画面和近来发生在钓鱼岛海域的风云变化,剪不断、理还乱。一个念头油然而生,福州不是有个著名的琉球馆,何不前往看看。
琉球馆,耳熟能详,但具体方位却不得而知,询了一些人也不得要领。查资料看地图,弄清楚了,原来在台江区
琯后街。辨认着路牌,从群众东路很快就找到了琯后街,新楼俨然,小区片片,可左看右看前看后看,没有发现目标,原来要找一个老建筑并不简单。这里有个花絮可博一笑不可不记:不是说路在嘴里吗,找个当地居民问问。大妈热情地指点不远处一个现代化建筑,那是市体育馆。见我迷惑不解,自信地说:那里面肯定有“溜溜球馆”的。弄得我哭笑不得。
颇费周折,南公园对面又有一段琯后街默默遮掩在榕树长影里,这是一条盲肠路,狭窄残破。路的右边是拆除了一半的原福州二开关厂旧厂房,左边几间零落的民宅,粉壁斑驳,铁栅紧闭。尽头一清代建筑,坐北朝南,木构二层,两边风火墙高耸。门额上题:“柔远驿”,三个大字。馆前有一方青石石碑刻有:“明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由泉州移至福州,建柔远驿于此,作为琉球等国贡献、船事、船员等下榻馆舍,和货商交易之所,后更名琉球馆,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福州官府立碑保护,现存木结构乃近代所建”
字样。记载的是一段美好的外交往来。
明清时期的琉球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国,因其“地界万涛,蜿蜒若虬浮水中,固名流虬,后转谓琉球”。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明太祖派杨载出使琉球,致送国书,通知即位建元。同年12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从此中国与琉球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绵延明、清两朝,直到1879年4月日本吞并琉球,并改为冲绳县,才中止。由于琉球西隔东海,与福建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福建在中琉长达五百余年的友好关系中起了极其重要的窗口与桥梁作用,而福州曾是中国与琉球交往的惟一口岸,两地的关系就更为密切。
洪武25年(1392年),“君临天下”的明太祖为了扬威,和奢求海外奇珍异宝,且将东南沿海的私人贸易纳入官方掌控以稳定政局等目的,特赐福州善于造船航海的三十六姓人家移居琉球。赐闽人三十六姓移居海外之举,是中国古代史中绝无仅有的一次由官方派遣的、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闽人三十六姓一到琉球,国王“即令三十六
姓择土以居之,号其地曰唐营”,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其中“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子孙世袭。众多闽人三十六姓后代被派遣回中国学习,学成回去,深受重用。
琉球国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进贡以来,凡逢贺天寿圣节、贺登极、贺元旦、贺封、迎册,琉球国王都要派使臣来华。同样,每位琉球“国王嗣位,皆请命册封”,明清政府都要派遣使臣远越重洋去册封。据记载,从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至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共有25次出使琉球进行册封(其中明朝17次、清朝8次)。由于福州和琉球地理相对比较接近,朝廷常派遣福州人充当册封使节,比如制订在黑沟洋“过沟祭海”制度的副使内阁中书舍人林麟焻是福州人。清廷册封琉球王最后三次,出任正使的均是福州人。一为嘉庆13年(1808年)的齐鲲,一为道光18年(1838年)的林鸿年,最后一任为同治五年(1866年)的赵新。
眼前修葺一新的琉球馆,仅一进,清幽典雅。双层木屋,3开间,高墙大柱,宽敞明亮。迈进大门,正堂上“海不扬波”匾额高悬,前后天井都摆满许多的假山盆景,缩尺成寸,摇曳生姿。“柔远驿”原是琉球等国来中国人员的下榻馆舍和货商交易之所的“接待站”,现在成了“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馆”。陈列许多介绍中外友好往来的人物事迹和珍贵资料,其中有日本空海和尚、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中国郑和以及福清隐元禅师等人的伟大贡献。另有友好往来的实物,弥足珍贵。东厢房和楼上的东西厢房皆陈列中琉(中日)友好关系的实物和照片。难得
一见的是清道光年间,福州状元林鸿年出使时,琉球国王送的一颗如斗一般大的牡蛎壳,壳纹横条粗犷,灯光玻璃下反射出奇异的光。在那霸瑞泉石壁,齐鲲、林鸿年先后题写的“源远流长”和“活泼满地”
摩崖题刻拓片。记载有出使事迹的齐鲲墓志铭石碑,珍贵的清版书刊等等。楼下厢房的实物多是80年代后,福州市与那霸市结为友好城市,日本友好代表团来福州时送的纪念品,其中以“漆盘”为多。
走出琉球馆,思绪十分复杂。想起了历史诡谲多变,两国关系微妙莫测。国人常念叨的什么“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是十分靠不住的,这正如鲁迅笔下阿Q的自恋,“我祖上也阔过”落下的是笑柄。不去想这些吧。近500年福州与琉球的往来,留下许多有关琉球的文物遗址故事传说。如刚刚离开的琉球馆,如贮藏贡品和可进行贸易的进贡厂,如新港的河口万寿桥,如散落在金鸡山、仓山的琉球墓群,如鼓山远洋村的琉球国金将军庙和亭江镇的怡山院妈祖宫等,还有如承办与琉球贸易的十家排(卞、李、郑、林、杨、赵、马、丁、宋、刘十姓商贾)……。每一处遗址,每一处景观,每一次自豪,每一次伤心,不都是历史,不都有故事?这些,我们可以追寻、可以凭吊、可以考证、可以唏嘘。



齐鲲、林鸿年先后题写的“源远流长”和“活泼满地” 摩崖题刻拓片

记载有出使事迹的齐鲲墓志铭石碑

清廷册封琉球王出任正使的福州状元林鸿年头像与题匾

琉球国王送给林鸿年的一颗如斗一般大的牡蛎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