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虾蟆草的前世今生

(2011-02-16 21:01:02)
标签:

福州

虾蟆草

诗经

苤苢

车前草

分类: 散文拾锦---情有所钟

虾蟆草的前世今生

 

说起虾蟆草,一般的福州人都很熟悉,因为这野草太普通、太常见了。我家老房子旁原有一块空地,早初家人有闲情逸致那是花园,后来生活困顿成了菜地,再后来忙忙碌碌就荒芜了。但无论是花园是菜地还是废弃,那里总能见到虾蟆草的踪影。或许是生命力太旺盛锄了又长,或许是有意识地留着,总之抬头不见低头见。至于为什么叫虾蟆草,长辈说这草叶脉凹陷,脉间叶肉突起,酷似虾蟆。而我怎么看也不象,倒觉得更象牛耳朵、猪耳朵什么的。直到很久以后,我读沈复的《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临摹童年绘声绘色,让我回到年少,那时我也常拨开屋角虾蟆草的大叶,寻找蜗牛,时常发现蛤蟆隐伏其下。于是有所悟,这草的取名,或许由此,我以为。

 

虾蟆草,在春的料峭中寂寞地绿着长着,到秋的丰腴时只是羞涩地举着几枝无粉无红的花穗,是那样地平凡那样地不起眼。但这野草却有故事,是一种有故事的草。

 

在远古虾蟆草一定没有名字,猜想是神农尝百草时最先赐予了这寂寂无名的野草为“芣苢”。好几千年前的《诗经》,人们就唱起了这样的歌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重章叠句,往复回环充满了音乐美。说的是采芣苢,采呀采直到满载而归。可惜没有人把这诗改编成流行歌曲,要不肯定比《忐忑》更动听更好理解。清朝有人解读:“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美妙的体会,让我们充满了想像。乘着歌声的翅膀,回到诗经的年代,那时还没受封建理学家卫道士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男女授受不亲”的荼毒,年轻的小伙和姑娘自由地幽会和相恋的情景时时涌现。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题辞。在《诗经》里就是: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我们相信在采芣苢时有很多美好的故事在演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打动了很多人,让人感动,让人动情。

 

这么多人在田野采芣苢,可想而知是要拿来吃的。书载“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指山野之人。上古生产力落后,可能是需要采集各种野草来补充稻黍之不足,可食的野草就是野菜了。在诗经中,除了这采芣苢,我们可以看到采苍耳、采荇菜、采薇、采荼等。但野草野菜总是不好入口,随着生产力发展,非到万不已应该是不吃的。于是这苤苢的故事,渐渐式微了,人们已忘记了苤苢,一直到了汉朝才又以新的名字续写了下来。

传说西汉时,一名叫马武的将军率军戍边征战,被敌军围困在荒野。斯时正值六月,酷热无雨,加之粮秣不继,残部饥渴交加,兵马皆得尿血症。缺医少药,上下束手。然而一天一位马夫意外发现,他饲养的马却忽然不治而愈。深觉有异,细心观察,原来马啃食了附近地面上生长的牛耳形的野草。这消息报告给马武后,马武立即号令拔吃“牛耳草”。几天之后,人和马都治好了。这草,随意地长在荒野长在战车前面,马武见而喜曰“真乃天助我也,好个车前草!” 从此已忘了前名的野草,又以车前草的美名传开了,并载入药典。主要以药的面目又为人们熟识。

 

苤苢---车前草,在各地又有它的俗名,在福州不知何时开始被冠以虾蟆草而家喻户晓。而我也知道,这野草可充蔬可入药。没想到的是,这野草断断续续几千年的古老故事,会有我童年以致后来苦涩的一节。

 

饥饿的年代,大多数人都挣扎在饥饿线上。那时还小,整天饥肠辘辘。大人响应“瓜菜代”,就是以瓜果、蔬菜代替粮食作为主食。其实,饥馑遍地那有什么瓜果菜蔬。暮春,有时会随小哥哥们一起到乡下去拔野菜。孩子们一群群地拎着小竹蓝,拿着小铲刀,将各色各样的野草野菜如野荠菜、马齿苋等一棵棵地撬起来,当然因为虾蟆草常见好找,就必不可少了。拿回去和粥煮在一起,米少菜多,可说是“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有了这段经历,后来读五柳先生的文章,至“幼稚盈室,瓶无储粟”时,不禁肃然。但这事已经太久远了,对这草的口味十分模糊,依稀是离不开苦涩难咽的。倒是就学时,“忆苦思甜”吃的“忆苦饭”印象更深。学生年代,按年升级,时常听一些老劳模,来学校做报告,翻身道情:旧社会咱们受苦的人,受欺压一层又一层,打下的粮食地主他拿走,咱受冻又受饿,有谁来照应啊哎咳呀。接着就吃“忆苦饭”,我想这饭中的成份也是少不了虾蟆草的。

虾蟆草的酸涩也有被喜悦冲淡的时候,那是不把草当菜当饭,而当药时。往事在岁月中沉淀堆积,却有很多回忆,在蓦然回首中渐渐显现,令人感慨万千。命运无常,漂泊在外多年,终于又回到福州旧居。有一次稚子不知何故,一连多日小便短赤,长辈说上火了,赶紧去拔虾蟆草熬汤。我也有这经验。老屋旁的空地早已搭盖住人,连郊野也随着市区的扩张,潮水般退到很远很远。记得是个雨天,冒雨在一个围了很久却没有动工,野草萋萋的工地,寻觅。青苔湿滑,跌跌撞撞终于像宝贝一样揣着回来。吃了几次,药到病除。于是我对这貌不惊人的普通小草,心里多了一分惦念,多了一份感激。

 

这几年,据说已经逐渐小康,有的早已步入富裕,国人中的富豪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美国了。酒楼饭店,熙熙攘攘。富足的人们不差钱,隔三差五,呼朋唤友,怀旧尝新。点菜离不开“野”字,什么野鸡野鸭,菜蔬当然也要“野菜”了。在这们这里上的野菜,多是“红薯秧”、“蕨菜”之类,如在北方,人们则高声点着口感又好,口采又好的“榆钱”。并没见有人点虾蟆草,或有车前草的端了上来。可见那有着极重的青草味、微苦涩喉的虾蟆草或叫车前草的,是很难侪身美味佳肴之列,很多人已经不屑一顾了。

 

 ♣分割线♣ <wbr><wbr> <wbr><wbr>杂七杂八 <wbr><wbr>日志装饰线条--02

 

   我也喜欢用镜头感知生活,博文中的相片多是自己拍摄的。收笔了,特地去寻找,却难觅芳踪,怅然。只好从网上下载。头脑中有几句白话如诗,想想写出来或也不愧对“纵做鬼,也幸福”之类好诗词的,就作为下面配图的插诗吧:

路旁有草叫车前,

治病救灾度荒年。

盛世时尚吃野菜,

酒楼高声要榆钱。

 

虾蟆草的前世今生


虾蟆草的前世今生

虾蟆草的前世今生

虾蟆草的前世今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