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岩,唤起旧梦一痕
标签:
旧梦文运科举魁星点斗魁星岩永春福建 |
分类: 八闽三山---故乡风物 |
魁星岩,唤起旧梦一痕
记忆中,总是漂泊着一个褪色的梦。那是一个暑季,我连挽起的裤腿都来不及放下,匆匆跑进一个教室。考卷在桌,成竹在胸,可就是提不动久违的笔头。一阵风吹来,满眼白蝶飞舞,于是我跃起捕捉,手中是缀满答案的纸片……。
多少年过去了,这梦逐渐遥远了,破碎了,迷离了。生活不再苍白有了更多的色彩,熖色的、蓝色的、黑色的、粉色的,年少时“魁星点斗,金榜题名”的梦早已随风雨而去,留下的或许只是浅浅的一痕。
没想到,永春七月,又是一个暑季,一个千年名胜古迹:魁星岩,撩动了我的情怀。都说春梦了无痕,而夏梦呢?这里“半岭迎云”、“茂林幔绿”、“吟台悬壁”、“斗石钟灵”让我触景生情,仿佛梦境。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有的梦是不会忘记的。
魁星岩位于永春县石鼓镇的奎峰山麓,据说是全国仅为的两处供奉魁星的寺庙之一,另一处是昆明西山达天阁。拾阶而上,一个十几米高的巨大魁星公石像的雕塑,颇有气魄。魁星造型奇特,寓意深沉,我们久久仰视。塑像面目狰狞,头上长角,头顶傍有一“三元”方斗,整是个鬼怪的造型。一手执笔,寓意点取考试中榜者。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扬起后踢,这就是:魁星踢斗,“连中三元”。
魁星的背景是魁字书法石壁“百魁图”,将书法大家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康有为等写过的“魁”字 ,刻在一块巨大的石墙上,篆、隶、草、行、楷 ,诸体齐全 ,气势宏大。
这是一种对“魁”字的想像与附会,清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为此造形又衍生出很多故事传说。
我们知道封建时代自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取仕”。学而优者,一举可登“龙门”,身价百倍。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极致,是学子的梦想也是梦魇。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魁”即“首”、“第一”之意。如明朝时,科举要实行“五经取士”。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崇奉的五部经书。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称之为“经魁”。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五经魁”。
开科取士,是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笼络、控制读书人的一种手段,读书人皓首穷经,一生汲汲于仕途,而无暇旁顾。难怪唐太宗登端门时,见新进士缀行而出,不禁大喜:“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即圈套。于是千百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之类不绝于耳。读书人钻进了“四书”、“五经”故纸堆,腰杆再也没有硬起来过。狗苟蝇营就为了一个功名。魁星的那支大笔,有如此魅力,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读书人岂能不将之视若神明,顶礼膜拜?
可我总觉得这不是我梦中的神灵。掌管文章的神,即使没有西方“缪斯女神”那样婀娜,总也该眉目分明,相貌俊秀,文质彬彬吧。我打量着、回味着,多年前残破、淡漠的梦,在脑海中又慢慢还原清晰。
又走了一小段山路,一座素有“擅山林泉石之胜,近十里内,名刹此为第一矣”之美誉的千年古刹突兀眼前。“魁星岩”之大雄宝殿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据记载“魁星岩”大殿始建于唐,南宋时重建,明清时重修,现存殿宇系清代建筑。青瓦红墙,飞檐翘脊,宏伟壮观。但外观簇新,应是近年新建或重建。香火鼎盛,门口考生红榜高张。除了我们一行,香客几乎都是奔着魁星公去的考生和家长,殿内人来人往,烟雾缭绕。
信步前庭,却觉蹊跷。寺庙橫匾大书“魁星岩”,但刹中厅主供的是释迦牟尼;厅右崇奉闽南的“清水祖师”,不知是何神灵;厅左才祀奉魁星,显然陪祀。佛道混杂,三教均可合一,倒不足为奇。在等级社会,即使超凡世界,也讲究论资排辈,象魁星这样低级别的神祇岂敢僭越,只能屈居偏室。或许能进住大雄宝殿对魁星已经是一种殊荣了,别处哪有这种布局的大雄宝殿?但此地魁星理应扶为主神,何不专门建个魁星殿?
香客目标明确,大多不肯多费钱财,直奔魁星而去。这魁星一样鬼面,髭牙瞪眼,袒胸裸腹,青筋突暴,执笔托斗,一足着地,散发披肩,身上披满信众的红黃绶带,或许真很灵验。这尊魁星传是南宋时,曾在此奎峰山詹岩下苦守寒窗,后来登上仕途的乡贤颜应时,为感恩魁星显灵,腾达后用特大樟木,全相雕成的。“雕形奇古,世间罕匹”。后人因而改奎峰山为魁星山,詹岩便应景顺势成了魁星岩。
怀着复杂的心情,我在魁星岩景区流连。山上充满神秘色彩,可以想象,在这熙熙攘攘的游人香客中,多少人踌躇满志,口中念念有词,把满腔的祈盼付托给这其貌不扬的神灵。可有谁细究魁星的来历?传说中的文运之神魁星是个落魄书生,才高八斗,虽有满腹锦绣,却一样怀才不遇。悲愤之下将装书的木斗踢掉,投海而死。民间百姓仰慕其才华,将他塑造为神,借“魁星踢斗”之题,以求文运高照。而谁能保证,由布衣而成为权贵的魁星,会谨慎地行使手中的权力,而不是凭借进献的香油香火和那诱人的许愿。
事实也正是这样,清蒲松龄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魁星并不眷顾。其感慨万千,在《聊斋志异》中专门撰一《魁星》抨击:“郓城张济宇,卧而未寐,忽见光明满室。惊视之,一鬼执笔立,若魁星状。急起拜叩,光亦寻灭。由此自负,以为元魁之先兆也。后竟落拓无成,家亦凋落,骨肉相继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为福而为祸也?”如此落魄,正是不懂官场“潜规则”穷书生的写照。
看着这丑陋的魁星公,想起崇拜魁星者命运一样无常,或福或祸,我感到幻灭。我不烧香,我不膜拜,年轻时的梦却在脑海中漂浮。那失落的梦,实际上失落的是希望。当我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孜孜以求,不是在渴想知识或能改变命运吗?我总想梦见魁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醒来却是一片空白,旧梦已残。是魁星岩,让我旧梦重温,但我知道,魁星点斗只是一个梦,一个早已褪色的梦。

厅左祀奉的魁星。用特大樟木,全相雕成的。“雕形奇古,世间罕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