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的兴废---福州“城”何在之三(故乡的梦系列)
标签:
历史福州城隍神城隍庙兴废越王蔡襄临水夫人台湾故乡的梦文化 |
分类: 八闽三山---故乡风物 |
城隍庙的兴废----福州“城”何在之三
福州从汉闽越王无诸筑冶城,至晋太守严高建子城,进而唐五代开闽王王审知的罗城、夹城,两宋时期的外城,明以后有府城,渐次蔚成大观。有城池就要乞灵城隍神来守护,同时庇佑子民。福州的城隍是何方神祇,城隍庙又在哪里呢?
沿着福州城的中轴线八一七路,自南门兜往北,依次是东街口、鼓楼前、鼓屏路,终点是省政府所在地草木葱茏的屏山。2000多年古城的历史如绵长的大河,其源头正在屏山即古之越王山。屏山南麓有对福州城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冶山,可这冶山之名如雷灌耳却难觅踪影,原来福州有“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之说(需专文论及),冶山为“三山藏”之一。
临近冶山路,一块“城隍庙官地”石碑静静地竖立在闹市的一隅,象无言的路标,把我们的足迹引向声名远播、显赫一时的福州城隍庙。
在曲巷中漫步穿行,在高楼群落中寻觅。楼群缝隙中,果然局促着一座如楼房般的庙宇。镏金“城隍庙”三个大字赫然入目,左书“护国”、右书“佑民”。且有对联曰:威镇都城惩腐恶雄居左海保平安。山墙上嵌有石刻《重修福建都城隍庙记》,供人细细阅览。原来此庙系晋武帝三年,福州置郡以后、太守严高迁城于越王山时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据考证,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为三国东吴修建于安徽芜湖,此后40余年即有福州冶山城隍庙。时间流逝,朝代更替。福州冶山城隍庙几经毁建,不断发展。极盛时,在冶山麓占地百余亩,风光无限,奉祀成俗,成为省垣最早、规模最大的坛庙之一,故题额为“福建都城隍”。冶山也因此又称城隍山。
目前所见,是历尽劫难迭经兴废后,于1997年再度重修的。已非旧址,规制更无法与原庙相匹。但能在这繁华闹市中占据一席,也属不易。重修起因縁于闽台相望,台湾历史上曾长期隶属福建,故在城隍神信仰上,一脉相承、源远流长。“邑人跨海,神随民迁,两岸同根,情钟骨肉”福州城隍庙是遍布台岛大大小小城隍庙的祖庙。不断有台胞进香团,专程来寻根认祖,晋谒神灵。于是捐资修庙,为得是“寻根有所,观览无憾”。
人们怀着虔诚敬畏之心,拈了三炷香,拾级而上,依次礼拜。原来,城隍神不仅是守护城池,在民间已被崇奉为地方最高神圣。既统治人间,又掌管阴间,神通广大,无论“阴阳”。民间诸多疑难,需其指点迷津;百姓消灾祈福,求其显灵保佑。古时新官上任,也要顶礼膜拜,求其辅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接受其在冥冥中的启示监察的。这点特别让人欣赏,不是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吗。老百姓既寄希望于现实,同时也幻想着让神灵参与“惩腐恶”,只是不知对某些标榜“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的官员能否起点威慑作用。
城隍神不是一些虚无缥缈的神话人物,而多为传说或现实中已故的有功德于地方的文武官员。《聊斋志异》开篇就是《考城隍》,一有德行、仁孝之心的宋公去世,被引至一王者都,参加考试,下笔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句,诸神传赞不已。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这正是封建时代对城隍神祈盼和嘉许。
福州城隍庙供奉的主神周苛。据说楚汉相争时其身为汉御史,守城庇民,为世人崇敬。城破残遭烹刑,尸骨无存。刘邦即位后,感其英烈,封为郡县之神。周是后世城隍神始祖。此外庙奉及陪祀之神尚多,都是对福建、福州有过历史性贡献,众所景仰的忠臣良将、循吏清官。所谓“有功烈于民,能御大灾、捍大患者,殁则祀之”。如忠惠之蔡襄,勇武之汤和,义烈之卢珖等等。这些从人到神的历史名臣名将,每人都有一本动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祭祀了城隍神,如再上层楼,却是临水宫,供奉的是妇幼保护神陈靖姑。陈号临水夫人是福州十邑赫赫有名神祇,一部《闽都别记》中有许多亦幻亦真的记叙。临水宫之上,又有三清阁,无疑是道家的天地。这样庙宫阁分祭三神而又汇聚一楼的格局,起于何因,颇费猜忖。只好请教于大方之家来解惑了。
当我结束此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突然有一个十分荒唐的想法冒了上来。这城隍庙的建制或许应恢复为百亩甚至扩展至千亩,这样无望绝望的草根,则有所寄托;毁廉蔑耻的权贵,则有所敬畏。治乱兴亡,或可由此而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