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人已迟暮---武夷下梅村印象

(2008-06-23 08:47:10)
标签:

跟着火炬看中国

文化

旅游

下梅村

砖雕

民居

村落

武夷山

分类: 八闽三山---故乡风物

美人已迟暮---武夷下梅村印象

 

 美人已迟暮---武夷下梅村印象

 

 顶着午后的烈日,车子从武夷山风景区拐出,直奔下梅村。窗外是变幻无穷的景致,不断有哗哗的涧流,秀丽的山峰,碧绿的茶园扑面而来。几个曲折,水一般我们一行就溶进了这座古朴的村落,溶进了下梅人持续了几百年淡定从容的生活。一股怀旧的情绪在心中漫延,沿着迂回曲折的巷道,编织成一段悠远的历史。

 

村庄不大,四面环山。是九曲溪边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村,因临梅溪下游而名“下梅”。据说是按《周易》八卦布局,外人进入村庄,犹如进入一个迷宫,如没人带路,是很难出村的。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领略了这古村的风姿:布列溪畔的古村、古街、古巷、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古朴民风,构成下梅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的南方水乡风格。仿佛是周庄,仿佛是乌镇,因少了商业气息更显得真实。但这种景致如没有耐性,一般游客是很难在此驻足的。我们几位却有着思古之雅兴,于是流连在下梅村的古巷深宅,寻寻觅觅几至痴迷。如同欣赏一件难得一见刚出土的青铜器,虽锈迹斑斑,却浑身蕴涵着历史的气息,闪现着文化的光芒。这些民居虽已破败,其布局错落有致,里弄纵横,曲径通幽的风韵犹存。

 

下梅村的民居建筑且多以砖木结构为主,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相饰,十分丰富,随着岁月风雨的冲刷,充满了沧桑。即使这样从中仍能窥见主人当年的富贵和豪华。精雕细刻的民居建筑风雨飘摇,久未修葺。而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的是,嵌以精致砖雕的大门楼内,高大风火墙包围下的木构架,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造就出宅院深广的空间。几乎可以说每一幢建筑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历史就写在那些斑驳的墙上和各种样式的石刻里。这石刻、彩绘与楼台、屋宇、墙体有机结合成一体,让建筑学专家、学者惊叹,据说有认为这里砖雕工艺水平胜过西递,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文化精品。可惜游黄山时没能顺道去西递看看,因此无法比较了。雕刻内容变化无穷,或花鸟鱼虫,或人物故事,或山水美景,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民间风物,有的是神话传说,都只能匆匆一瞥,无法尽述。

 

可这很让我们感受到很困惑,在这深藏在群山中小村落,按说应是穷乡僻壤。几百年前怎么会这么富足,这么富有文化底蕴而如今却零落如此?村民的娓娓诉说,一个个历史遗迹的展现,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想像。原来据记载,下梅村从隋朝起有了村落,唐朝设驿道,宋朝开始形成街坊,从明朝开始有了较大规模的民居建筑群,清朝时村落达到鼎盛。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授经,圣人教化过的地方,自然是儒雅传世。此后,村中果然是名士迭出,斯文一脉,源远流长,特别是清代中晚期,下梅村曾是武夷山茶市。《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后,现仍在下梅居住的邹氏后裔更是津津乐道当年晋商常氏与邹氏联合贩运武夷茶的故事,热情地邀我们参观模拟茶叶制作流程。

 

茶商邹氏及程氏、彭氏、陈氏、方氏等成为下梅富户后,他们大兴土木,建豪宅70余幢,所居渐成街市。从保留至今的古建筑中,我们不时可以感受到康乾盛世下梅的繁荣景象。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除巨商的豪宅外,还有大夫的府第、儒生的精舍,如邹氏大夫第、邹氏家祠、程氏隐士居、西水别业、邹氏花楼、方氏参军第、达理巷、陈氏儒、学正堂等,建筑规模宏大,布局考究。它们多坐北朝南,有二进、三进、四进,东设书阁,西置厢房,楼台歇屋,天井花园,一应俱全,外部则以高大的封火墙护舍,体现封闭、安全意识。各宅排水的地下涵道,户户相连贯通。可如今无一能富贵如昨,“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虽如此这古民居古村落却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和繁荣,已经淡去淡远了,留下的只是悠长的思绪。亦文亦商的下梅古村,当年的繁华在时光中层层地剥落,往昔的喧哗已成为墙上永不磨灭的疤痕了。黄昏时分,青石板路又回复一片寂静,夕阳把游客匆匆离去的背影投在幽深的古巷道,投在村民依恋的目光中。夹村而过瘦瘦的溪水,落寞寂寥,甚至已发不出一声叹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