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脾胃病将流行(下)
(2024-01-08 11:50: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这一篇从人的审美说起。减肥,已经不只是现代人的关注话题,以瘦为美是普遍性的观念。增重者自怨自艾,减肥者十人九慕。历史上无论中外,都有以丰腴为美的艺术时代,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就说这减肥的普遍观念,导致了很多现代人减少主食摄入、采用蔬菜水果的减肥餐,甚至使用降低食欲、降低脾胃吸收能力的药物。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主食,五谷杂粮,不但是人体的基础燃料,而且是脾胃的天然补剂。如果人体打比方成一辆车,主食的碳水化合物就是燃料,蛋白质是车体材料,维生素是燃油添加剂动力清洗剂,脂肪是机油润滑剂,糖是电源电力。人作为时时刻刻都在动的车,补充碳水是长期基本要求,反而是蛋白质、脂肪定期摄入一定的量即可,过量都将成为身体的负担,而不是营养。而脾胃这发动机需要同人体运动结合着进行日常跑动,将一部分糖(电力)消耗,也制造一部分糖(电力)储存起来,这样电瓶的代谢才保持活力。试想,如果一部车日常不加燃料只添加添加剂,这车是在保养还是在消耗?
不展开糖尿病等病证的流行加大了人们对五谷的摒弃,就说如今五果早已超越了“助”的范畴,水果几乎成为了人们一年四季、每日数餐的食品。一般而言,水果在味道上比主食好吃,要不然自然界的种子如何保障自己被移动且不被吃掉。再加上各种营养学强调水果的各种营养,很多人都把水果当成了维生素的代名词,好像除了水果其他食物都没有维生素似的。然而大部分水果都是凉寒的,绝大部分水果都是水湿的。有多少人清楚,凉寒和水湿正是脾脏的天敌?体力劳动的时代,劳作使得人们体内有真火去消灭水果的寒湿;如今的脑力劳动时代,真火孱弱欲灭、虚火不时上行,用水果去清火的人们只会越清,真火越弱。火者土之母,没有真火的人,脾胃形同虚设,没有消和化的能力,吃再好的营养也是白吃,到了吃药也白吃的地步时更加可怕。到那时才知道后天之本的重要意义,是不是有点晚呢?
还有一个已经被批判得很多的食品是奶制品,这里也不展开了。“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现代人少有研读内经,只知道科学的解释叫做“乳糖不耐受”。这里,只感叹一下这个奇葩的命名,按这个起名字的方式,脾胃病流行之时,不知道还可以发明多少个“不耐受”的名字,形成一张多长的“不耐受”名单?
再谈谈喝水。现在人们普遍受到要多喝水的观念灌输,这些观念无非是以人体对水的需要为基础,打着科学的旗号补充水分。据说连中学教育都有说,人对渴的感觉晚于身体缺水,因此要提前补充水分。不说这种“晚”有何科学依据,人不喝水支撑三天、不吃饭支撑七天,这个分钟级别、最多小时级别的“晚”能有什么影响?行走中道,过少摄入水分当然是有问题,过多摄入水分同样是有问题的。摄入过多水分造成水中毒是比较严重的情况,而一般情况下过多摄入水分,消耗阳气造成身体的寒湿,是诸多慢性疾病的缘境起因。中医辨证的一个指标就是看有没有口渴的感觉,而不是看人体的水分含量。一般而言,人体自身的感受是聪明而可以信任的。主观上不相信自己的身体却只相信自己的意志,按所谓科学每天摄入xxx毫升水,就忘了科学的建立以观察为基础的本质。
如今已经进入大众普遍阳虚的时代,阳虚的一方面原因是动得少吃的多,另一方面所有的食物,大部分都是阴性的。吃的多、喝的多既需要阳气去消化、又需要阳气去中和。还有很多人喜欢滋补,滋补品同样绝大部分都是滋阴为主,除了刻意锻炼升阳的人,一般人吃这些滋阴的滋补品难以消受,长期使用容易对脾造成负面影响。而对于脾脏已经被寒湿所伤的人,这些滋阴的滋补品更是形同毒药。
小结一下,重视主食、少吃凉寒的食物、运动升阳,可以巩固后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