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脾胃病将流行(中)
(2024-01-05 08:13: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近几十年以来,生产力的提升,使得食物的产量得到很大提升,且生产周期不断缩短。然而受天地之精气,一是需要时间,二是产出的“精”是有限的,单纯提高重量会使得单位重量的含精量降低,所以食物的退化也很严重。亩产的提升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却解决不了健康问题。本质上这不是科技的问题,是人类的福德资粮的问题。
科学主义者会说,科技的进步会带来更多营养。然而事实上,在很多领域人们逐步发现,科技的、非自然的营养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机械化解放人类的体力的同时,人类的身体只会变得更加孱弱。大家都是农民的时代,很多人都能挑着百十斤的担子步行数十里。步行和攀登是提升脾胃功能的有效方法。大家都是码农的时代呢?思伤脾,AI等科技的发展也许会让人连键盘都不用敲了。缺乏运动的孱弱身体反过来又影响脾胃的消化能力,形成“体质下降----获取食物精分下降”的恶性循环。
为打破这重恶性循环,食物产量提升提供了物质条件,所谓营养学指导人们各种摄入提供了科技方向,追求健康的愿望提供了内在动力,人类开始吃个不停。现代人已然很难接受一日一餐、一日两餐的饮食节奏,三餐之外还有早茶、下午茶、宵夜可以加入,还有随时预备的零食水果。问题是脾胃不是心脏,是需要休息才能更有效工作的器官。中医说饿治百病,现代医学也在证实饥饿感与寿命、人体自我修复功能、免疫力的关系。除开世界不发达地区,现代人有多大比例在多长的时间间隔内会体会到饥饿感?不停的进食导致脾胃消化能力的减弱,形成又一重的“进食频次上升----脾胃功能衰退”恶性循环,这新一重的恶性循环会制造出不同的脾胃疾病。
脾胃疾病既会降低食欲,又会降低消化能力。这时候脾胃功能需要在减少进食次数、提高进食间隔时间的基础上逐步修复,且需要控制进食量,进食容易消化、具有基本营养的食品。然而病人的愿望与行动往往是增加药物摄入、加大营养摄入,遇到进食量减小的情况时增加进食频率。这样,进一步增加了脾胃的负担,形成了第三重“对治脾胃疾病----增加脾胃负担”的恶性循环。
这重重循环如陷阱、如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