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拍地:元大都
音乐影像:张韶涵《白白的》——白白的雪,白白的相机,白白的北京
最近在用奥林巴斯E-P1相机,就是那款备受瞩目的全白色复古机身、可以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与单反机相比,它小巧漂亮;与家用数码机比,它又更加专业、有分量。拿着它拍照片,会吸引来很多路人的目光,因为华丽的白色让它变得很拉风。
刚好这些天赶上北京的两次风雪天,很多人都跑到雪地里去拍照片。拎着白白的相机,到白白的雪地里,拍白白的世界,相当应景,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

其实玩摄影以后从来没正式拍过雪景,怕自己拍不好,因为雪天的景色颜色单调,光线不足,对比强烈,所以这次拍摄也是很忐忑的。尽可能的拍一些小场景,比如这把孤独的座椅。我用相机背面的大液晶屏,半蹲下来尽可能跟座椅顶部持平拍摄。

这样的拍摄比较传统,主要是想测试一下相机的景深效果。因为当时用的镜头是标配的14-42mm
f3.5-5.6套头,并不具备大光圈优势,所以景深较大,浅浅的虚化效果也许更好体现一种整体感。近处石栏的细节记录很清晰。

公园里突然发现一棵长满红黄色枫叶的大树,在一片白色雪景中格外抢眼,于是立刻驻足拍了下来。很多树的叶子都落光了,奇怪的是唯独这棵树的树叶依然很茂密,抢眼的颜色也给雪天增加了几丝温暖。此树确实如此存在,我没有调色啊!!

为了突出拍下雪中依然挺立的红色枫叶,我用E-P1的艺术滤镜模式中的“浓郁色调效果”从这个角度拍了树的局部特写。浓郁色调效果实际上就是把画面里的各种颜色饱和度增加,让颜色更加艳丽。这个效果对于推出白雪地里的红色枫叶相当管用。
这款相机艺术滤镜模式提供了6种特殊效果,这个效果比PS的效果要略胜一筹,部分效果是PS也很难做到的。对于普通拍摄者,随便拍就是一副大师作品;而对于专业的摄影爱好者,如此方便的艺术滤镜大大拓宽了拍摄的创意空间。

这是我站在这棵树下拍摄的小场景,同样用了艺术滤镜模式中的“浓郁色调效果”,让红色的枫叶更红了,因为我想通过突出红色,给冰冷的白雪增加些暖意。

这是同样位置拍摄的,我用了艺术滤镜模式中的“柔焦效果”,一下子让画面朦胧了不少,这样的两种诠释都比较适合当时这个小场景。

我在雪地上按了一个大手掌印,顺便尝试了艺术滤镜模式中的“照片怀旧颗粒效果”,与黑白处理相似,但是又比普通的黑白增加了颗粒质感。

同样的东西,我换了艺术滤镜模式中的“针孔相机效果”,有点像最近年轻人都爱玩的LOMO效果,加了暗角,并且改变了色调。很多人对这种效果相当喜欢,觉得很有感觉。

还是在那棵长满枫叶的树下拍摄的,因为地面上散落了很多落叶,夹杂着白色的积雪,相当有感觉。我一直觉得这种可以大液晶屏取景的相机,最方便的地方就体现在这了。你可以把相机平放在地面,然后通过液晶屏去取景拍摄。这张微距拍摄了近景的落叶,比站起来拍有感觉的多,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

这是走公园石阶时候拍摄的,当时突然来了感觉便低头拍下来了。没多想,就用的相机自动挡拍摄,主要是想取这样的一个构图吧。雪天就是这样,基本都是黑与白,对比很强烈,但E-P1表现还可以,虽然画面里只有黑和白,但是雪的细节和石阶的细节保留的都还令人满意。

这是汽车压过雪地与行人踏过雪地之后的情景,为了突出自己想要的感觉,所以用了艺术滤镜模式中的“照片怀旧颗粒效果”。

我平时比较喜欢拍这种线条混杂的东西,因为可以尝试不同的构图。这张同样也是用了E-P1艺术滤镜模式中的“照片怀旧颗粒效果”。

雪天的街景在“照片怀旧颗粒效果”中同样感觉不一般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