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小镇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节奏不快不慢,每个人用微笑迎接着每一天的到来。我喜欢这样的安逸,所以从大城市移居到了这里,和这镇上的人一样,平静的过活着。
莹,比我大1个月,算是同龄,我习惯称她为大老婆。
莹有一头垂直的长发,眉毛细长,眼睛不大,鼻子挺而小巧,嘴巴微翘,尖尖的下巴,白白净净,俊秀中透着一股灵气。手指修长白嫩,指甲保养的很漂亮。笑起来两眼眯成一条线,颧骨上耸,右眼角下一处小酒窝,甚是迷人。
我和莹的故事像一部电影,有太多千丝万缕的情节串联着我俩。认识莹的那天,是她一个人来这个镇上旅游,向我问路。礼貌而浅浅地微笑让我似曾相识,那一瞬间,我确定那是2年前,我在大城市读书时,在校园里曾向我问过路的女孩。恍然大悟之后,却不见了她的踪影,错过了求证的机会。也巧,第二天又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女孩再次问路的时候,又碰到了我,她也笑了,我们就这么认识了。经过求证,莹是我读书时隔壁学校的学生,她常去我学校的图书馆看书,至于向谁问过路,她记不清了,只是对我眼角的那颗痣有些印象。
从那次巧合的相识,或者说重逢之后,我们渐渐成了彼此的朋友,那种可以平静交流和探讨的知心朋友。因为我和莹工作在不同的城市,所以我们常常通信。每次把厚厚的信纸塞进信封、贴上邮票,或是接到来信、撕开信封的时候,都是充满期待的。读莹的信,像看一本书,娟秀的字整齐漂亮,字里行间透着股灵气,让人神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拽进了她的世界里。
莹会突然来袭,打着度假的借口来镇上看我,每次她的到来都会给这平静的小镇平添许多意想不到的美丽。莹喜欢和我谈心,与我高谈阔论或是叙叙家常,有时说说理想,有时道道心愁。莹说,小镇是她逃避世俗和喧嚣的避难所,而我,是她在这避难所里唯一的亲人。和莹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抽出时间陪她在镇上散步,走每一条街道,过每一座小桥。从清晨走到夜晚,都是那样不温不火地聊着,像桥下潺潺流过的河水,几百年了,还是那样平和的日复一日。
莹的每次离开都会给我留下一本书,莹的每一次到来,我都会给她安排一个惊喜。两个人交流心事之余,也为对方准备了很多浪漫。我和莹讨论着书上的故事,也从没停止过导演着属于我俩的故事。后来,我们顺理成章地恋爱了,再后来,我们结婚了。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我和莹虽然没有过大悲大喜和大哭大闹,却一直那么小心翼翼维护着我们之间的小世界,我们可以相敬如宾,依然会花前月下,只是多了些柔情密意,恋爱的余温不断滋润着我和莹的默契。
这也许就是爱情,虽然平静,却永不腐朽。
秀,比我小3个年头,她执拗地说也算同龄,我默许,习惯称她为小老婆。
秀是双眼皮儿大眼睛,有张可爱的脸,略长,虽然肉嘟嘟地,却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总想去捏一下。秀喜欢搞怪,所以常常乱作表情,却掩饰不住那副并不好看的小蒜头鼻子。
那年隔壁新搬来了一家三口,秀就是其中最小的女主人。我常常在院子里听到那个小姑娘清脆的笑声,也偶尔在镇上看到这个小姑娘无忧无虑的走着。有天傍晚,我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秀,她一个人在河边抹着眼泪。我走了过去,递过一块手帕。秀红着眼圈转头看看我,接过了手帕,可怜楚楚却依旧动人。那晚,我把她送回了家,她说自己和家人吵架了。
从那之后,我和秀每次碰面便会相互问好,有时也会顺路一起回家。秀说,我是她的恩人,因为我是她最无助、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认识的人。我拍了拍她的头,笑她是个小傻瓜。
后来,镇上的人会有意无意地要给我保媒拉乔,把秀介绍给我做老婆。秀得知后,每每见我便多了些羞涩,而我却觉得对她多了份亲切,因为没有人知道,我早已是秀心里的“恩人”了。每次一个人待着无聊了,我便叫上秀一起陪我去镇上玩耍,跑来跑去或是嘻嘻哈哈,两个人没个正经,像两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有时,秀会无缘无故地跟我闹脾气,拒绝我的好意;有时,秀也会突然跑到我家,悄悄逃离她妈妈的看管,拽着我去镇上看大戏。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和秀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无忧无虑起来,即使会累得满头大汗,却也会全身心地放松下来,彻彻底底的轻松。
于是,我把心里的阴影隐藏起来,每次都以最充分的热情面对秀的笑脸。秀也会用自己的快乐来溶化我心里的丝毫不愉快,在一起的时候,她不允许任何一种无关的心情来扰乱这样的快乐。有时候,我觉得秀像自己的孩子,需要人哄、需要人疼、需要人照顾,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点世俗的东西,她像一块无暇的玉石,心甘情愿地交给我来保护。每次想到这,我便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冥冥中,我认定了,秀是属于我的。
后来在乡里乡亲的撮合和我俩的默契下,我们结婚了。直到今天,秀依然是那样快乐着、单纯着、每天洋溢着微笑。我们的日子会有秀的小哭小闹,会有我们的小吵小嚷,而我们依然这样简单、快乐的爱着。
这也许就是爱情,虽不平静,却永远单纯。
编者语:我们都期待着这样的爱情,而我们却没有选择的权利。当爱情来时,就去珍惜吧,像我编写这个故事一样,去导演自己的爱情。另外,文中的故事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请勿把它当作普通的博客来对号入座。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自:http://www.yuanyuan.net/me/article.asp?id=4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