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代中医考试

标签:
中医古代中医 |
分类: 绪染风痕 |
说古代中医考试
—无心—
中医传了几千年,有没有用、科学不科学,我觉得根本不是问题。简单逻辑一下,若生生世世为中国人,谁会保证自己的祖先祖祖辈辈全都没有得过病,甚而保证自己的祖先祖祖辈辈全都没有在结婚生育之前不曾得过病?如果中医不管用,甚至如某些激进之说中医只会害人、害死人,那岂不是总有一位祖先被中医害死过,甚而总有一位祖先在结婚生育之前被中医害死过?那么,其后人从何而来呢?
现在普通人对古代中医的认识绝大多数来自影视剧,以为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行医,懂不懂都可以给人看病。清末有部《医界现形记》里面就是这样写的,想要挂牌行医“要挂就挂,当拣一黄道日子”便是,虽是小说,当时医界之乱足见一斑。此种乱情一直延续到清后直至解放前,也难怪现在的人们对过去的中医都是这种印象。
其实,古时从医者的考试是相当严格的,而且有完整的医学体系。
清中期的名医徐大椿的著作《医学源流论》中有一章名为《考试医学论》,概述了古时从医者的考试、从医资格的任免情况:
“医为人命所关,故周礼医师之属掌于冢宰,岁终必稽其事而制其食。至宋神宗时,设内外医学,置教授及诸生,皆分科考察升补。元亦仿而行之,其考试之文皆有程式,未知当时得人何如,然其慎重医道之意未尝界也。故当时之立方治病犹有法度,后世医者大概皆读书不就、商贾无资,不得已而为衣食之计,或偶涉猎肆中抄袭医书,或托名近地时医门下,始则欲以欺人,久之亦自以为医术不过如此,其误相仍,其害无尽,岐黄之精义几绝矣。”
——这一节所说可见古时中医的管理是有体系的,同时也说明了后世中医混乱的起始缘由。
“若欲斟酌古今考试之法,必访求世之实有师承、学问渊博、品行端方之医,如宋之教授,令其严考诸医,取则许挂牌行道;既行之后,亦复每月严课,或有学问荒疏、治法谬误者,小则撤牌读书,大则饬使改业。教授以上亦如周礼医师之有等,其有学问出众、治效神妙者,候补教授。”
——这一节说明古时对医者从业要求的严格,并非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行医。
“其考试之法分为六科,曰针灸、曰大方、曰妇科、曰儿科兼痘科、曰眼科、曰外科。其能诸科皆通者曰全科,一二科者曰兼科,通一科者曰专科。”
“其试题有三。一曰论,题出《灵枢》、《素问》,发明经络脏腑、五运六气、寒热虚实、补泻逆从之理;二曰解,题出《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考订药性、病变、制方之法;三曰案,自述平日治病之验否,极其所以用此方治此病之意。”
——以上两节说明每个从医者必须要经历的考试内容。
“如此考察自然言必本于圣经、治必遵于古法,学有渊源而师承不绝矣,岂可听涉猎杜撰全无根底之人以人命为儿戏乎。”
《医学源流论》这一章的叙述比较全面。其他古籍中也不乏有对医者考校的记载。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汉文帝时诏问太仓公淳于意,“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主名为谁。”以及“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要求他“具悉而对。”如此详细的考察问讯,如果医者没有记录详尽医案的习惯如何能够回答得上来?
明代《大明会典》要求从医者要世代为医,不许擅自改行,在一定程度上极好地保证了医家的传承,还规定所有从医者都要参加三年一次的大考,不及格的话一年后要补考,三次不及格则取消从医资格。
清代基本延续明代的医学制度,另加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医的人要受罚,并且对医疗事故加重了惩罚力度。可惜后来越来越疏于管理,民间本不具备行医资格而擅自行医的人越来越多,即如《医界现形记》所说,此类人大多不敢开馆坐堂,而是以游医形式行走于江湖,所以过去人们口中所说“江湖郎中”多含贬义,甚至称之为“野郎中”。
现在中国所用医学体制完全是西医体制,中医的管理基本与西医一体。因为理论体系和施治宗旨完全不同,用同一套管理体制难免无法完全契合,所以中医从医者总有施展不开之感,而崇尚西医且不信中医的人总认为中医没有规矩。近几十年来受商业利益驱使和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中医“神医”滥觞于世,世人莫辨真伪,虚构的繁荣之下遗患重重。
(2022.4.18)
前一篇:北京人的份儿,天津人的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