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算佳作,也该鼓掌

(2012-12-01 20:33:51)
标签:

娱乐

导演冯小刚在微博上说:“挑了十九年的担子,交给了观众,心里很不踏实。担子里的货色不同往常。影片上映两天,观众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踏实了。”

冯导说的是刚上映的《1942》,这是他继《唐山大地震》之后的第二部灾难片。正如他所说,这次的货色不同往常,涉及到一个敏感的题材——灾荒。

有观众看完《1942》,回家问老人,知不知道有一年河南遇到了饿死人的灾荒。老人说,饿死的灾荒不只一次,你说的是哪一次……哎呀算了,提那么糟心的事情干嘛。

编剧刘震云说过,中国人对待灾难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幽默,另一个是遗忘。

有了这两样本事,中国的贫苦百姓们,才能捱过历史上接二连三的灾祸,顽强地生存下来。对百姓来说,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信仰,至于其他的东西,都不如一碗小米重要,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

你不能苛责百姓,给他们戴上愚昧、无知、懦弱的帽子,他们是被动的生命,河南灾民西进,山东灾民北上,祖上传下来的逃荒经验,薄命一条,只求老天怜悯。

真正背负责任的,该是如《1942》中所表现的,是昏聩的政府、腐朽的官场、傲慢的威权。因此,对《1942》这样的片子,真是无法求全责备,即便它是一部不够好的作品。这样的片子,只要能做出来,就配得上掌声。

说《1942》不够好,有两个原因,一是影片对复杂叙事缺少足够的掌控,二是表达不够深刻。

影片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大多是悲惨的细节,当然,对灾难本身的描绘很重要,但对这类影片来说,重在由表及里,正如影片拍摄初衷,希望展现灾荒,更希望回答一个“为什么”,灾荒背后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然而影片大部分时间仍留给逃荒本身,而时势、政局、信仰、人性……诸多更复杂的因素表现得极为局促,浅尝而止,是很大的遗憾,这应该是叙事安排的问题。

这样辛苦拍出来的影片,观众在看完之后,不该只是感觉“饿”、吃东西“感觉愧疚”,不该只沉溺悲伤于逃荒的绝望图景、看灾民一个个饿死、一条命只值两块饼干,这样的影片,观后的感觉该是某种无法言说,从而对民族的命运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简言之,这样的题材,应该启发观众去思考:我们是谁,是人还是蝼蚁草芥,我们该往何处去,究竟是接受命运的重复摧残刁难,还是痛定思痛,追求人所应得的对待。

假如看完《1942》,观众只是得知死过300万灾民,感叹“中国人真可怜”,这电影就是真失败的,观众就是真可怜的。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冯导在影片中设计了一些幽默桥段,有利也有弊,有的地方没有达到笑中有泪的效果,反而使观众瞬间抽离,回到了冯氏贺岁的情景中去,让人不免觉得冯导滥用了自己的幽默。

无论如何,《1942》的问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对抗了国人的“善忘”,也是莫大的功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