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坏时代的逆袭
(2012-06-26 12:57:35)
标签:
杂谈 |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刚刚结束,亮点之一是导演高群书获得最佳导演奖,而他执导的电影《神探亨特张》很有意思,主演是老六(读库出版人张立宪),其他主要演员也是一众网络名人,包括作业本、王小山、周云蓬、鹦鹉史航等等。
在一些人看来,这么拍电影属于剑走偏锋,有些玩票的性质,对于电影这么个很专业的事情来说,这么弄有点不太体面。
其实,使用业余演员并不新鲜,通常还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谁规定演员就必须是电影学院毕业呢,谁说专业演员就一定会表演呢,在生活中,谁又不是个演员呢,活到一定年纪,对着别人自然而言地说上一两段台词,基本不算是个本事。
高群书拉拢来的这群业余演员表现得很好,一旦适应了做戏的感觉、习惯了镜头的存在,这些人的丰富性就显示出来了,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色,这是专业演员们二次创作达不到的状态。
老六最终没拿到影帝,高群书对此还很不好意思。老六在影片里演一个警察,一张愁苦的脸帮了大忙,只要皱皱眉头,戏就全出来了,什么现实啊、人生啊,都挤在一条条皱纹里呼之欲出。
高群书和老六,这两个中年男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学新闻出身。学新闻的搞电影,优点之一是不太愿意打艺术的幌子自我安慰,总爱用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来选择拍摄题材,所以就比较容易鼓捣出《神探亨特张》这种片子。
我觉得,高群书选择这个路线这是对的,总比拍《西风烈》要靠谱,拍了和没拍过似的,留不下什么印象,观众只记得有群马突然在镇子上到处瞎跑。
《神探亨特张》这部片子,高群书一直在强调其关注现实的勇气,关注现实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本能,干新闻的人,特别喜欢研究社会切片,从小见大,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就中国当下现实而言,鲜活的切片到处都是,马路边随便找一个愁苦的人聊一聊,既有戏剧性,又有冲突性,对电影导演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好好拍一拍,拿到国际上,伊朗电影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可是,这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们走进电影院,十个人里有八个是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是认识现实,糟心事儿还不够多吗,还用得找花钱来感受,感受你妹呀?
所以电影人需要生存,得拍点大明星,弄点大特效,什么都转成3D的,给观众们一些平时看不到的奇观,而现实呢,是最必要也是最不必要的。
所以我很理解高群书找来一干网络红人出演的决定,如果微博粉丝数量能够转换成票房,这会是一部大卖的片子,但很可能没这么理想,因为电影还要依靠实力说话,像《赛德克·巴莱》,给坏时代一次野蛮的逆袭,观众们经受了一次震撼,走出影院,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发生了改变,如果实力不够,观众们也许会在微博上吐槽说上当受骗,善良的心儿受到了伤害。
从一些观众的评价中,能够看出《神探亨特张》的这种危险,但对于这种尝试本身,还是需要送出掌声,而“业余电影”也许会成为一种逆袭坏时代的潮流,王小峰的新电影几天前也开机了,演员中也有不少红人,比如老罗(罗永浩)、老六、老狼等等。电影是一种表达权力,所谓的专业,无非是一种壁垒,业余也许更有力量。
前一篇:英格兰总和门线纠缠
后一篇:阿汤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