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地沟油淹没的美感

(2012-05-26 14:25:34)
标签:

杂谈

最近出现了一种很少见的现象,那就是周围的人都要在深更半夜看央视一套,看的当然不是《午夜新闻》,而是一部叫作《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

这部讲述中国美食的纪录片很“饿毒”,播放时间选在正常人最容易感到饥饿的临睡前,画面还格外地精美诱人,使用了大量浅景深的特写镜头,食材都笼罩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仿佛个个都写着“香喷喷”三个字。

请问,你能受得了吗?每到片子播出的时段,微博上都是一片哀号之声,“又饿了”、“正减肥呢”、“还让不让人活了”……

对于我们这些意志力相对浅薄的人来说,看完一集,都要陷入纠结的思想斗争,目光飘渺地望向厨房,严肃地盘算着,究竟要不要去弄个考究的蛋炒饭,以便维稳一下躁动的饥肠。有两次,我甚至都要打开冰箱掏鸡蛋了,但还是悬崖勒马,打消烹饪的念头,理由竟然也是来自于片子的启发:若是要像样地搞出一盘舌尖上的蛋炒饭,想必应该选用当季的长粒香米,用水泡上一个小时,沥出,再加适量的矿泉水蒸熟。当然不能用没有灵性的电饭煲蒸,最好是支起陶罐,垫上炭火。等米饭蒸好,还不能马上炒,要放上半个小时,让多余的水分蒸发,那样炒出来才会有韧劲,至于鸡蛋,那得是天山脚下饮雪水、吃虫草的母鸡产下的……好吧,睡觉。

可能是制作精良的国产纪录片太少了,《舌尖上的中国》一下子打开了观众心里的味蕾,火得不行,顺便让大家受了不少肠胃相思之苦,在屏幕上过了眼瘾,可回过头来,还是得捧起一碗元素周期表。

冤有头、债有主,这部可爱可恨的片子的总导演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他最近也火得不行,在各档视频访谈中侃侃而谈,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还在微博上做“微访谈”,时不时地在回答问题时卖卖萌。他如今娱乐明星般的待遇甚至引起了朋友们酸溜溜的嫉妒,于是更加卖力地调侃他黝黑的肤色、以及对美食和美女的偏好。

陈晓卿是好脾气,从来没听说过他因为自己在视频和照片中屡屡被拍得曝光不足而抗议,他也很低调,不声不响就搞出了一部又一部叫好叫座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前,他在微博上羞涩地打广告说,看看吧,不难看。

他的这些纪录片拍得的确不错,每每能够改变人们对国产纪录片的印象,大家原本以为,只有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BBC、NHK才能把纪录片拍成“大片”,而我们的本土纪录片呢,要么就是无法播出的地下作品,要么就是一副山寨打扮,观众看着看着就不好意思地换台了。

如何才能把纪录片拍好?陈晓卿说得很简单:主题接地气,观众就会爱看;制作水准专业,叙述故事精彩,就能得到观众的厚爱。在简单的表述背后,是科学的市场调研、不断的国际化探索和大量的辛苦工作,当然,陈晓卿背靠央视大树,也拥有他人艳羡的资源。

如果把视线从纪录片上扩展,我们也能看到,《舌尖上的中国》对观众的“折磨”再一次印证,现今的优秀文艺作品是多么匮乏,大家的精神味蕾又是多么地渴望好味道的滋养,而我们还不知道,究竟何时才能从重“利”轻“道”的扭曲中解脱出来,找回生活中被地沟油淹没的美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