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杨树鹏的电影就像猜谜语

(2012-05-10 20:43:38)
标签:

娱乐

对一部国产电影,有些人说好,有些人说不好,这是正常状态,如果众口一词地夸奖,要么是真的拍出了卡梅隆的水准(这完全不可能),要么就是雇佣了水军,如果观众反应很奇怪——有些人看得乐不可支,有些人却中途睡了过去,那么,这很可能是杨树鹏导演的作品。

《匹夫》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说它好的人,可以举出十个以上的理由,比如,黄晓明演得终于不二了、三分钟地道战长镜头够牛逼、幽默桥段挺多的、配角也挺出彩等等;说它不好的人,理由都懒得给一个。

赶在《匹夫》档期结束之前,终于跑到影院看了一次,我的感觉是,观众们的反应都很正常,因为这部影片仍然具有明显的“杨树鹏特色”,在银幕背后,隐藏着强烈的表达欲。通常来说,这种导演很挑战观众,因为他们比较不关注受众,即使想着要拍一部观众“喜闻乐见”的片子,可拍着拍着就忘了,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将影片变成了观念的表达载体。

拿《匹夫》来说,明显可以看到它商业化的努力,让一众明星出演,主打黄晓明、张歆艺的号召力,桥段上采用了大量幽默处理,力图给观众送上一部热血又有趣的影片,可与此同时,影片也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导演的观念。

这并不是杨树鹏的问题,相信所有不甘于拍摄爆米花电影的导演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这种“追求”,只不过,有的人自动地转换了模式,投入到讨好受众的事业中,每一个镜头都很有责任感地去揣测观众的反应,最终出来的作品可以骄傲地声称120分钟无尿点,有的则是用制度来限制导演的个人化倾向,比如好莱坞,如果商业片的剧本在评估阶段发现,此片有可能让一些观众产生困倦反应,那这个项目大概根本不会进入到融资阶段。因此,在比较成熟的电影市场,以观众取向为主导的商业片,和以导演取向为主导的“风格片”,慢慢发展成为两个分支,各不侵犯,你赚你的票房,我赚我的理想。

到了我们这里,情况就比较残酷,院线就这么多,票价还这么贵,观众花了钱,就要得到超值的享受,影片成王败寇,全取决于你能不能以小搏大。

在这种环境中,国产片导演也只好把“小我”藏起来,指挥剧组冲向票房,《匹夫》也难以免俗,必须送上观众喜欢的,可是,杨树鹏大概还舍不得抛弃自己的“私欲”,想做点超出商业片的东西,就像片中黄晓明问张译:“为什么冒险去打日本人?又不来钱。”张译回答:“不来钱,来劲。”

因此,虽然在商业化的努力上,《匹夫》已经远远超出了杨树鹏上一部作品《我的唐朝兄弟》,但不变的是,他仍然在用电影来解释和传达观念,《我的唐朝兄弟》笼罩着迷茫、失望和对现实的无力感,而《匹夫》则试图带给粗糙、残酷却缺乏目的的人生一点崇高,即使这种崇高的根基同样十分飘渺和荒诞。

所以,虽然《匹夫》不算是一部很出色的商业片,但看这种带有“作者电影”色彩的影片有普通商业片没有的乐趣,因为整个观影过程就像猜谜语,你总忍不住去猜测:杨树鹏为什么要拍这么一部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