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爱美之心”
(2012-03-11 00:36:36)
标签:
杂谈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美好的风景,人会觉得神清气爽,凡尘琐事带来的烦恼瞬间都消散了,而在生活中,除了少数审美观脱俗的人士之外,大部分人也喜欢让自己看上去漂亮一点,时尚专家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里,告诉有“时尚上进心”的观众们,其实美很简单,总结成四个字就是,“扬长避短”。
换成政府部门,“爱美之心”也是有的,在强调快速发展的阶段,说的很多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做事情要见效快、有亮点,这样客观上满足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也能让政绩看上去很美。现在,虽然已经到了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但一些“爱美”的习惯思维却还没有来得及转变,有些需要辛苦付出却缺少回报的事情,还会被看作是“傻事”。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发言时指出,在一些地方,集中人财物力办好几所“重点”学校,培养一些“尖子”学生,已经成为部分官员根深蒂固的管理习惯。
这种习惯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同一地区的校际间差距十分悬殊,重点校和非重点校在经费分配和师资配置方面很不均衡,这样的做法,虽然突出的教学成绩做出来了,政绩也有了亮点,但却损失了教育公平,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也难以被真正实现。
我们已经度过了为发展不惜代价的阶段,公平已经是最大的民意之一,政府部门的“爱美之心”也需要改变一下,有必要将更多的关注投入到“不美”的地方,不回避问题和困难,抛弃形象工程带来的满足感,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出彩”的工作,而这些往往是基层社会最需要的,也是最关乎民生的问题。
就教育而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这是一项普惠性的大事,要求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保障投入的均衡性,帮助那些“非重点”、“薄弱校”、“困难校”改善条件,让不同家庭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这其间,必然是大量的默默无闻的工作,看上去不美,心情也许还很沉重,但其中却蕴含着巨大价值,关系千家万户和国家的未来。
在主动去做“傻事”这方面,一些普通人已经给我们的政府部门做出了榜样。比如大家都已经熟悉的两个人,一个是德国男青年卢安克,他在广西山区义务支教10年,给贫困乡村里的留守儿童带去了知识、欢乐和积极的人生观,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不吃肉、不喝酒、也不收学费的怪人,通过媒体的报道,他已经“红极一时”,甚至成为了“感动中国”的候选人,但他回绝了一切荣誉,不想成为名人,只想默默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另一个更不可思议的人是台湾女记者张平宜,她原本过着优越的生活,在台湾的家是一栋4层楼的山边别墅,11年前,她来到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那里曾被人称为“隐形的村落”,因为麻风病的蔓延,从1959年开始,当地政府在此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为了帮助村子力那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张平在台湾辛苦募款,为孩子们建了学校,2003年干脆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在台湾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张平宜:“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
普通人在投入地做着“傻事”,我们的政府部门也该修正一些旧观念,把“爱美之心”变成“博爱之心”,在看上去不美的地方,有更多必须去做的“平凡”工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