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双城记(18) 伊萨克大教堂

标签:
圣彼得堡伊萨克大教堂孔雀石蒙费朗旅游 |
分类: 行走俄罗斯 |
伊萨克大教堂,也有译成以撒大教堂的,以前更多地被译为伊萨基辅大教堂。这是因为俄语词形变换时,凑巧地出现了与“基辅”相同的拼写部分,实际上与乌克兰的基辅没有半点关系。所以稍微懂一点俄语的人,都不喜欢采用伊萨基辅这个译法,而更多地称呼它为伊萨克大教堂。
这座大教堂是彼得大帝建立圣彼得堡之初就建造的,命名来自于拜占庭东正教教廷的圣徒伊萨克.达尔马茨基(Исаакий Далматский)。彼得大帝出生于他的纪念日。所以这座教堂名义上是献给圣徒伊萨克,实际上倒不如说是献给彼得大帝的。
这座教堂位置在彼得堡的核心地带,一共经过四次翻建,每一次都修建的更加宏伟壮观,目的就是凸显其重要性。现在的这一座,于1818年由建筑师蒙费朗主持修建,一共建了40年,1858年落成并祝圣。它是圣彼得堡最大的东正教堂,在沙俄时代起到了国家教堂的作用。按照百度百科上的介绍,它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教堂的金顶历经一百多年,没有重新修缮,但仍然金光闪闪,是圣彼得堡市内最显眼的一座建筑。当我站在芬兰湾边上的彼得宫眺望市区,远远地仍能清晰识别出伊萨克大教堂的金顶。
我们从亚历山大花园散步过来,走到头正好是伊萨克大教堂的北侧后身。
从教堂的西侧绕到教堂的正面去。在教堂的西侧巨大石柱上,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处损伤,这是卫国战争时期德国人的炮弹造成的,从此形成一个纪念。
西侧雕工精美的大门。
教堂正面巨大的石柱。这些巨大的石柱,每根重达114吨,是用“绞关法”树立起来的。
教堂正面的大门之一。
售票处却位于教堂的东北角,害得我绕教堂走了差不多一大圈才买了票得以进入教堂内部。
教堂四角的小穹顶。
陈列的这个木质结构,就是用“绞关法”来树立这些巨柱的结构模型。
教堂正面。柱子和墙面都用大理石,花岗岩和来自乌拉尔的各类宝石装饰。
这里陈列的,依次是四次翻建的伊萨克大教堂的模型。可以看到,每次翻建都更加雄伟。

西侧大门上内部的浮雕。


教堂的建筑师,法国人蒙费朗的彩色石雕胸像。大教堂建了40年,落成之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在地面上陈列的彩色马赛克壁画局部。
天花板流光溢彩。
教堂东侧大门,以及门内侧的浮雕。


教堂正面祭坛上装饰的绿色柱子,都是名贵的孔雀石。
在左侧祭坛里,赶巧正在举行一场宗教仪式。挤上去拍了一张,马上被警告说宗教仪式不许照相的,于是就只有这一张了。
正中祭坛两侧装饰的蓝色柱子,则是名贵的天青石。

中央祭坛上方的天花板。



在教堂正中央的穹顶,下面一圈是金光闪闪的十二圣徒雕像。而穹顶上是《圣母在圣徒的陪伴下》大型壁画,面积达800平方米,出自布留洛夫之手。(就是俄罗斯博物馆里《庞贝城的末日》的作者)。比较有意思的是,穹顶的正中央是镂空透明的,正中并非基督像,而是一只白色鸽子的模型。



在教堂一侧陈列的马赛克壁画《最后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