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蒙古(13) 哈拉和林博物馆

标签:
蒙古哈拉和林博物馆蒙古包度假村旅游 |
分类: 行走东亚 |
路边山坡上放养着一大群骆驼。

远处山坡上貌似有一座纪念碑。
前方一座小桥似乎塌了。路上的车,包括我们的大巴只好开下公路,直接在草原上行驶。
而且要开过这条小河。这个缺口被处理过,使河水尽可能的浅。我见前面的普锐斯顺利过去了,我们的大巴开过去也没有任何问题。
快到哈拉和林了,公路又被封上了。大巴只好开上旁边的辅路,扬起一片尘土。
虽然一路上草原风光无比迷人,但是路程漫长,在8个小时之后,下午四点我们终于抵达了在蒙古的第一个景点:哈拉和林博物馆。

哈拉和林是由成吉思汗指定,在此建造都城。1235年窝阔台汗在此建城。此后贵由汗,蒙哥汗,阿里不哥先后以此为都城。直到忽必烈打败弟弟阿里不哥,夺取汗位后,将都城迁到了汉地的大都。但哈拉和林仍然是地区中心。
最早在1889年,沙俄时代的地理学者就在此地发现遗址,推测为哈拉和林。1912年波兰考古学者曾在额尔德尼召找到写有和林字样的残碑。但是这里是否就是哈拉和林,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一直到1948-1949年间苏联学者在这里找到了万安宫的带有64根圆柱的大厅遗址,与当年法国人写的《东行记》描述吻合,才基本确定这里就是蒙古旧都哈拉和林。
在这以后,这里陆陆续续被苏联和蒙古考古学家挖掘过,但保护得不够好。1995-96年,根据联合国的计划,日本赞助并安排了一次大型考古,制定了遗址的保护和整修方案。后来蒙古学术单位又与德国考古机构合作,安排了两次1999-2003,2004-2008为期5年的考古项目。
我们所见到的这一座哈拉和林博物馆,主要就是介绍近年这里的考古成就的。看上去规模不大,建筑很现代化,里面装修也很新,看上去应该是近几年的建筑。
进门处,在钢化玻璃下方,应该就是一处砖窑遗址。
博物馆里不让照相,如果照相需要交钱另外购买照相票。我看里面规模不大,展品有限,觉得不值,就没有专门买票。试着偷拍了几张,随团的一位蒙古小伙就一直盯着我,所以也没有多拍。
展厅里最显眼的是正中的哈拉和林城市模型。一侧是大汗的宫殿。
史料记载,当时城中有十几处道教和佛教的寺庙,2处清真寺,1处基督教堂。在模型的另一边,标出了清真寺和基督教堂所在。模型上的基督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
出土的雕像,看上去很破。
出土的瓷器。
这座石碑看上去很有趣。看文字介绍,说这碑上原本刻的是波斯和阿拉伯文,讲的是建清真寺的功德,后来又被佛教徒刻上了佛教的六字箴言,分别用了梵文,藏文和蒙古文。
在博物馆的小卖部里,买了好几样纪念品。当时手里还没有蒙古的图格里克,但是小卖部也收人民币,只是汇率比较差。还不如直接从导游手里换。1元人民币大约可换300蒙古图格里克。
从博物馆里出来,可以沿着后面的坡道,一直走到博物馆的屋顶。这里有观景台,可以远望哈拉和林遗址。近处那108座白塔围绕的地方,是我们明天要去参观的额尔德尼召。那是明代以后修建的喇嘛寺院,和哈拉和林关系不大。再远处那一大片没有任何痕迹的草地,那就是哈拉和林曾经的所在了。游牧民族建造的城市,转眼间就又化作了游牧之地。
在楼顶俯瞰博物馆的小院子。门前那石碑也是出土文物,文字清晰的似乎是后刻上去的藏文,另外刻的有蒙文,看不懂。有汉字,但是已经很难辨认。所以一直不知道,这到底是一块什么石碑。
离开博物馆,上了大巴,先开往了附近的新哈拉和林镇,似乎有些事情要办。导游下车,我们在车上等。这处标着TAXI的乘降站,有好几辆等客的摩托车。
车外走过的时髦女子。
大巴穿过村镇。蒙古的乡镇大多都是这个模样。每家每户都有一处用木板围起来的院子。自己房屋多半是木板建成的,也有砖石建造的。看上去比较粗糙简陋。多数人家还在院子里另外搭一座蒙古包,游牧民族看来一直忘不了根本。很多人家院子里都停着汽车,不管好坏,似乎多数人都有辆车代步,出门至少不再骑马了。


远望哈拉和林镇。
不远处山坡上有一座纪念碑。没有走过去看。不过我知道这纪念碑上,用马赛克瓷砖,标出了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意在怀念那辉煌的过去。
大巴一直往草原深处开去。那里排列着整齐的蒙古包,这就是我们今晚要住的蒙古包度假村。
这是我们头一次住蒙古包,儿子极其兴奋,高兴得屋里屋外到处跑。在我看来,这蒙古包算是比较正宗。正中是炉子,屋顶有透明塑料布透光,里面有三张床,有小桌和藤椅。地面上铺了地板革。看上去很干净整洁,床上卧具看起来也还算干净。老实说,在国内一直没见到哪里有这样的蒙古包度假村,即使有,也是改造得变了味,没有传统蒙古包的感觉,而且周边的环境也不是这样有草原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