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土耳其(25) 托普卡泊老皇宫

标签: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泊老皇宫土耳其苏丹topkapi |
分类: 行走中东 |
回到老城区,首先要看的是托普卡泊老皇宫。这里在拜占庭时期就是皇帝的皇宫,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经过多次改造和重建。在欧洲人眼里,这里充满了东方神秘情调,和北京的紫禁城有得一比。
路上经过蓝色清真寺的后身,在小巷中穿来穿去。
我们在小巷中下车。这一带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部分。关于这部分街区如何改造,曾经引起巨大的争议。无论如何,现在建成了这个样子,很有点欧洲的感觉。
托普卡泊老皇宫就在索菲亚大教堂后身,不像中国皇宫那样,门前有方方正正的广场。
在老皇宫门前看见的索菲亚大教堂后身。
皇宫门前的亭子。看起来和清真寺门前的差不多。似乎是进去之前洗净用的。地图上标作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喷泉。
门前的持枪卫兵。
皇宫外层大门门楣上用土耳其文密密麻麻写成的经文。
院子里的持枪卫兵。都是年轻的帅哥哦。
第一庭院角落里这间建筑,看外形就可以知道,这是拜占庭时期的教堂,也许是皇家专用,与索菲亚教堂同样古老,都是由查士丁尼皇帝兴建。据说这所教堂在奥斯曼土耳其时期从未被改作清真寺。苏丹允许皇宫附近存在这样一所基督教堂,也算是比较奇怪。
后来偶然看到BBC的《基督教历史》专题片,里面竟然专门提到了这一所叫做St, Irine (现在叫Aya Irini)的教堂。当伊斯兰教兴起的时候,基督教受到很大冲击,影响不断被压缩。伊斯兰教是不允许偶像崇拜的,所以清真寺内只有装饰图案,没有任何壁画和雕像。拜占庭的基督教一度受到影响,也开始了去偶像化运动,很多圣像被砸碎。这运动持续了不到一百年,后被拜占庭皇帝果断叫停。这所教堂被认为是受这一运动所影响的产物。与圣索菲亚大教堂里精美的马赛克壁画不同,BBC拍到的画面显示,教堂内部装饰极简,在祭坛上方穹顶上,只有一个巨大的十字架马赛克,而没有任何壁画。
第一庭院一侧,就是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可惜没时间去看一下。
在前往第二庭院的路上,游客熙熙攘攘。
一边走过来两位身着奥斯曼时期侍卫服装的人。一位游客冲他们拍照,他们摆手说不要拍。游客冲他们比划,意思说:我没有拍你,拍的是后面的大树。看得我直乐。
第二庭院大门的塔楼。门前有售票处,进了这座门,才算是进入了现在的托普卡泊老皇宫博物馆。
大门门厅,天花板上的雕刻。
在门厅里有两座皇宫建筑模型。
路上,一块路面被剥开,露出的这部分是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时期的皇宫道路。
Sacred Standard标记。这是典礼仪式时,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的大旗树立的地方。
第二庭院一侧有高高的塔楼。下面原来是苏丹的议事厅,现在是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的武器展厅。
往前再经过一道大门,进入第三庭院。四周一圈建筑,现在都是展厅。游人众多,看这长长的队伍,看着眼晕。
展厅内不准照相。
里面除了一些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的礼服,长衫,制服等等,排长队的游客最热衷的是这里几个展厅中的珍宝展。其中包括著名的镶满珠宝的托普卡泊之剑,苏莱曼大帝的宝剑,苏丹的宝座等等。其中唯一一个旁边站着守卫时刻不停地看守的宝贝,是一块86克拉的钻石,据说排名世界第五,曾是苏丹即位仪式上的饰物。它之所以被称为“制勺者的钻石”,是因为它是在垃圾堆中被找到,曾经被一名制勺者用三把勺子换了下来。
在展厅之间,要经过一个宽敞的阳台,这大概是参观路上仅有的照相机会。
在阳台上眺望博斯普鲁斯海峡。
海峡中间的少女塔。
皇宫内大理石门楣上的榫卯。
从展厅转出来,进入第四庭院。这里相当于皇宫的后花园,有宽敞的平台,可以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从这里回望皇宫,可以看见刚才我们在展厅之间经过的阳台。
回到第三庭院。
院子一侧的日冕,和中国的很像。
第三庭院中间的小小喷泉。
在第三庭院另一侧,正对着珍宝馆,是另一个排得长长的游客队伍。这里要参观的是圣物室。房间内外,都用著名的伊兹尼克瓷砖装饰。当年,圣地麦加和麦地那都是土耳其帝国领土,很多伊斯兰圣物被苏丹请到这里来供奉。圣物包括麦加圣堂的雕花大门,先知穆罕默德的胡须,牙齿,宝剑,脚印等等。旁边一间屋子有白衣阿訇不停地诵经。
在第二和第三庭院之间,有一幢独立建筑,是苏丹的图书馆。这是图书馆台阶下的精美水池。
皇宫内还有一个重头戏是后宫,需要另外单独买票。可惜因为时间关系,又没有在我们的行程计划之内。只好略过。
从院内看皇宫大门。
从皇宫出来。索菲亚大教堂。
在小广场上,一位少年在卖烤玉米和烤栗子。买了一份烤栗子尝了一下,味道不错。后来发现伊斯坦布尔街头的烤栗子小摊不少,皇宫门前卖得还是偏贵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