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川藏(57) D19.拉萨.甘丹寺

标签:
西藏拉萨甘丹寺宗喀巴娜玛瑟德旅游 |
分类: 行走雪域 |
甘丹寺,也叫做噶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之首,是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的祖寺,具有与众不同的地位。在这之前去过的几座寺庙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所创立,而甘丹寺是宗喀巴大师亲自创建,并担任第一任甘丹赤巴。甘丹赤巴即为宗喀巴大师法座的传承人,达赖和班禅都是宗喀巴弟子的转世活佛,论宗教地位理论上未必高于甘丹赤巴。甘丹赤巴并不是通过转世制度产生,而是通过辩论和推举产生,一般都是得道高僧。目前已经传至第102代。甘丹寺保留有宗喀巴大师的肉身灵塔,法座和寝宫。
甘丹寺并不在拉萨境内,而在拉萨以东达孜县境内,距拉萨四十多公里。从川藏线过来的时候,在318国道上就见到了甘丹寺的路标,可惜当时没有时间去参观。现在想去,就要费一些波折。
事先打听了大昭寺门前有到甘丹寺的班车,于是早上不到6点就爬了起来,叫醒酒店的保安开了门。四周一片黑暗,拉萨巷子里静悄悄的,偶尔有夜行的人经过。顺着巷子走去,前面影影幢幢有人流的地方,就是八廓街。没想到这么早就有人在八廓街上转经,很多磕长头的,手里的护板碰击,在黑暗的巷子里发出清脆的声音。顺着大昭寺广场前的宇拓路往前,路边小桌旁有一藏族汉子,我说要去甘丹寺,他把我领上了一辆大巴车。前面一辆大巴已经坐满了人,很快就开走了,我是这第二辆车上的第一人。一会儿,乘客陆续上车,慢慢坐满了。这时我才发现,包括司机在内,我大概是这车上唯一的汉族,唯一的游客。其他都是去朝佛的藏民,大多怀揣着装了酥油的暖水瓶。藏民中有一半大概是来自牧区,穿着传统民族服装,另一半穿着时装,与汉人差别不大,其中几位藏族小姑娘打扮颇为时髦。
大巴车在黑暗中离开拉萨,驶上318国道。车上的人都昏昏欲睡,我也打起盹来。等再睁开眼睛,车子已经行驶在盘山道上,天也逐渐放亮了。在盘山道上,司机把车停在路边,开始收取车费。我不知道为什么上车时不收,快到地方了要停在半路上收。不过,趁司机打开车门的时候,我的位置恰好可以从车门拍下盘山道,和山脚下的村庄。
远方的拉萨河静静流淌,晨曦染亮了对岸的山峦峰顶。
甘丹寺高踞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山顶。
车子开进停车场,下车时太阳刚刚升起,晨光把整个甘丹寺染成一片金黄,非常辉煌夺目。
甘丹寺虽然贵为六大寺之首,但是文革时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几百年历史的建筑几乎拆光,宝贵文物流失殆尽。到了这里,忍不住要感慨文革对于宗教文化和民族感情的破坏。现在的甘丹寺几乎全部是文革后重建的,已经恢复了相当规模。建筑显得比较新。
甘丹寺没有山门,从停车场顺着山路走入寺内。下方有一座金黄树叶掩映的辩经场。
在措钦大殿旁边核心位置的白塔和阳巴金经院。这经院修建在传说是自印度阳巴金地方飞来的石头上,因此得名。里面供有宗喀巴大师的肉身灵塔,虽然是文革后重修的,但是相当威严气派。我在里面绕灵塔转了一圈。
在阳巴金和措钦大殿之间的讲经台。
措钦大殿。走到这里的时候,大概时间还早,正门没有开。
于是在措钦大殿的前廊流连,这里有很精美的壁画。
几乎每个寺庙的这个位置,都能找到六道轮回图。
三怙主:文殊,观音,金刚手。
这是四大天王之一的拿剑天王。
忽然看见有喇嘛从侧门出来,才发现可以从侧门进入。里面供有宗喀巴大师的法座,还有几尊看上去颇为珍贵的佛像,包括强巴佛和宗喀巴大师像。有旅游手册上说,大殿的柱子中有一根是悬空的,我没找到,请教喇嘛,喇嘛说没有了。也许是老的建筑被破坏时消失的。
顺着措钦大殿的楼梯一直爬到楼顶平台上。整个平台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有。我在这里徘徊了好一会,以经筒为前景照了许多像。
从措钦大殿出来,向右转有路标指向赤托岗的,也叫做赤妥康,这是甘丹寺最早的佛堂,是当年宗喀巴大师修行和生活的地方。
在赤托岗的平台上,是一个精致的院落。窗台上的花给这里增加了很多生活气息。这里的佛堂面积不大,佛像也不大,但是是宗喀巴大师修行的地方,因此显得与众不同。另一侧的小屋,则是宗喀巴的卧室。
从赤托岗下来,见到虔诚的磕长头的藏民,一步一跪地上山。
顺着山顶的街道,连着逛了几个康村。这里每个康村都有自己的佛堂。进入一个康村的佛堂,发现这里和僧人的寝室是一间大堂。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在里面,穿着毛衣,牛仔裤。看见我进来,赶紧裹上红色的袈裟坐下念经,转眼就是个喇嘛了。
从高处眺望,甘丹寺一共只有两个扎仓:强孜扎仓和夏孜扎仓。
在山顶的最高处,这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康村。这佛堂是新修的,有很漂亮的门脸和台阶,论规模,几乎相当于一个小扎仓了。
甘丹寺的印经院也是规模很大的一间大殿。里面僧人们在忙着印刷经文,可惜不让照相。大殿门口有僧人出售纪念品,其中包括刻了经文的印版,他劝我买一个,说是开了光的,可惜块头太大,又重,没法带回来。
楼顶上有一间学经室,不让参观,能听见里面一片热烈的讨论之声,相当热闹。在印经院的屋顶,几个喇嘛一边聊天一边向下张望。
在印经院的这个角度看,金碧辉煌的经筒,双鹿法轮和金顶,几乎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从印经院下山,直接回到停车场。翻了手册,发现没有见到传说中乾隆皇帝赐予的御制盔甲。于是又转回去,一位消防小战士一路领我到阳巴金大殿里,指给我看一排佛像旁边不起眼的白铁皮柜子,说盔甲就在那里面,并未展出。看得我相当失望。
我作为游客,不需要朝佛,动作比藏民快一些,最早回到停车场等车。返程时间还早,百无聊赖,在停车场对着甘丹寺拍了一些照片。蓝天白云下的甘丹寺,又是另一种风格。
在陡峭的山崖边,有一座黄色小屋。那里是宗喀巴大师修行处,现在已成圣地。
停车场旁边有一些摊床,出售一些朝佛之物。大多是经幡。这里出售的是一种干草,是用来煨桑或者煨香的。
终于,朝佛的藏民们陆续返回,下午一点多,大巴开始返程。在盘山道上仰望宗喀巴大师修行处。
大巴没有直接开回拉萨,而是到了达孜县城,参拜这里的桑阿寺。桑阿寺就在县城城区,规模不大,是甘丹寺的附属寺院,类似于乃琼寺和哲蚌寺的关系。据说不参拜桑阿寺,就相当于参拜甘丹寺没有圆满。
桑阿寺的大殿。
桑阿寺也是被破坏后重修的。听说这山顶上的废墟,就是原来的桑阿寺一部分。
一路无话,大约下午四点左右,大巴返回拉萨,在上次住过的商务酒店附近放下了所有乘客。我一路散步走回到大昭寺,按惯例绕八廓街转了一圈。
在冲赛康一带的巷子里,左手边是服装摊床,右手边就是卖牦牛肉的。牦牛肉有些膻,颜色暗红。藏餐里一道名菜是生吃牦牛肉酱,想想这样的生牛肉做成的酱,还真是吃不下去。
曲折深邃的巷子。很像迷宫。
回头转到丹杰林路上的光明港琼甜茶馆,进去坐了一会。甜茶6毛一杯,自取了杯子,有服务员给满上,如果杯子空了,桌上再放6毛,服务员就再给续上。甜茶味道非常好,我喝了两杯。周围一圈圈的,几乎都是藏人,聊得很热烈,还有打牌做游戏的,相当悠闲。我就自己一个人,显得很无聊。
丹杰林路旁边一条巷子里,是有名的酒吧一条街,店主大多是一些驴友。
一直走到布达拉宫斜对面的拉萨百货大楼,在楼上超市的特产柜台买了好些特产。一些东西的价格和路上的购物点比起来,也没见得便宜。回到宇拓路上。
在宇拓路上,离大昭寺广场不远有一座前面有喷泉的小楼,这是珠峰伟业购物中心,比较显眼的招牌是拉萨电影城。就在楼上,有一家很有名的尼泊尔餐厅-娜玛瑟德餐厅。生意相当火爆,座位爆满,门口还有不少排队的。今天是我在拉萨最后一晚,无论如何也要尝尝,于是坐等,好在没有等太久。
店子是尼泊尔风格的装饰,来这里的有很多老外,有的可能是旅行团成团来的。
点了一份这里还算出名的咖喱鸡肉套餐,拉萨啤酒和酸奶蛋糕。
从饭店出来,经过大昭寺门前,看见磕长头的人还是络绎不绝。想想明天就要离开拉萨了,心里还真是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