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埃及(18) 阿斯旺高坝

标签:
埃及阿斯旺高坝努比亚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行走中东 |
阿斯旺是埃及国土南端的重要城市,在现代世界闻名的地方就是这里修建的大坝,曾经号称世界第一坝(当然现在已经比不上三峡大坝),也是我们在阿斯旺要去参观的第一处景点。
阿斯旺的尼罗河。河上有埃及特色的三角帆船。远处山顶上,是一位伊斯兰宗教领袖的陵墓。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也是埃及的母亲河,在埃及境内没有一条支流。埃及境内以沙漠为主,人口的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河两岸。尼罗河的特点是每年都会泛滥,从上游带来丰富的泥沙,淹没河流两岸的土地,形成肥沃的土壤,从而导致了发达的农业,埃及文明也因此发迹。
在古埃及,人们每年在泛滥季都要躲避洪水,水退后再回来耕种。可是到了近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尼罗河泛滥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只好想办法来控制洪水。
1898年英国人先修了一座比较小的水坝,现在叫做阿斯旺低坝,或者小阿斯旺水坝,在1910-20年代,经过几次加固和加高,但是对洪水的防御能力仍然有限,1946年的大洪水几乎漫坝。
纳赛尔执政后,计划在这里再修建一座巨大的高坝。原本美国答应贷款,可是因为1956年埃及与新中国建交而取消,埃及动用了苏伊士河的收入,苏联当仁不让地接替了美国的位子,提供了巨额资金,和东德等东欧国家一起提供了机械和工程师。所以纳赛尔时期,埃及和苏联走得很近。
阿斯旺高坝在1960年动工,1970年建成。在尼罗河上游形成了长达五百公里的巨型湖泊,被命名为纳赛尔湖。
大坝建成后的好处是很多的:包括提供了丰沛的电力,保障埃及生产需要;防御洪水,调节干旱,后来发生的几次大洪水和严重干旱都没有对埃及造成严重影响;埃及也摆脱了并不友好的邻国苏丹借尼罗河对埃及造成的牵制和威胁。
但是改变自然,带来的坏处也不少,包括:由于尼罗河不再泛滥,下游土地得不到上游的泥沙,导致肥力下降,盐碱化严重;水质恶化;水文生态受到严重影响,一些鱼类彻底消失;因为泥沙补充不足,出海后海岸线受侵蚀,逐年内退,导致领土缩小;等等。
阿斯旺大坝对游客造成的最大影响,则是纳赛尔湖淹没的文物。阿斯旺地区原是古埃及的南大门,与努比亚和非洲南部交往的边界,历史上文物古迹众多。因为阿斯旺高坝的建造,会导致数百处历史遗迹将被淹没。为了挽救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很多国家出钱出人,组织了文物大抢救工作。将很多神庙,搬迁后异地复原,所以在纳赛尔湖边,有许多复原的古迹。即便如此,还是有些文物,永久地淹没在水中。为了答谢拯救文物的国家,埃及将一些神庙作为礼物赠送给这些国家。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见到的一座复原后的埃及神庙,就是埃及政府赠送给美国的礼物,也是来自于阿斯旺南部地区。
这就是英国人修建的阿斯旺低坝。坝顶是一条公路。
在阿斯旺低坝顶上向上游眺望,在湖光山色之间,小岛上的那一座古埃及神庙,就是我们稍后参观的景点:菲莱神庙。
在低坝上看下游,岸边高低上散落着努比亚人的民居。因为水库蓄水,淹没了大量努比亚人的土地,埃及政府拨款建房给努比亚人居住。
阿斯旺是努比亚人的聚居地。努比亚人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埃及南部与苏丹交界地区,是与古埃及文明共同发展的族群,阿斯旺有努比亚博物馆,努比亚人一度也曾占领埃及,做过埃及法老。努比亚人很好认,他们皮肤黝黑,长得像非洲中南部的黑人,但是面孔又有阿拉伯特色,裹有自己特色的头巾,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传统上认为努比亚人是北非的埃及人和阿拉伯人与南部的黑人之间的过渡族群,看上去确实如此,看长相,穿着打扮,与文化传统,努比亚人都介于这两者之间。
从低坝去高坝的路上,路过了这座阿斯旺高坝纪念碑,或者也可以叫做苏埃友谊纪念碑。旅游手册上说这座纪念碑不准照相,不理解为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从旅游大巴上照相。底座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苏联和埃及的国徽。
抵达阿斯旺高坝,坝顶也是一条平坦的公路。我们在瞭望点停留照相并参观。
从高坝上看下游景象。
上游的纳赛尔湖烟波浩渺。
在上游的湖边,可以望见这座Kalabsha神庙。这种建在湖边的神庙,基本都是原址被湖水淹没,被迁建到湖边高处的。
在参观处有展板,展示了高坝的结构和数据。据说,阿斯旺高坝的土石方相当于十七座胡夫金字塔,号称是一座现代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