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大校友阶层划分若干历史问题的意见》
(2020-03-06 18:05:01)分类: 非诗歌 |
《关于北大校友阶层划分若干历史问题的意见》
《序言》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北大因中间十年的断层而有了很大改变,但倚仗其巨大的文化惯性,很快又与断层前进行了有效地衔接,并且延续了一个较为整体的独特的文化氛围。这就像一条大江,发源在冰天雪地高原上,经过几千里支流的不断汇合,冲刷出了一个较为坚实的河道。虽然会赶上万年一遇的枯水期而断流,但终究还会奔腾不息。而河岸纵然再坚固,也会因为为水流的不断冲击而渐次调校。
微信时代,沟通越来越普遍。本文从1977年开始,从历史阶段的角度,总结北大校友的明显阶层变迁,以利校友间互相更好的沟通,而冒大不韪去抛砖引玉。同时,这是其他看官理解北大校友的一个参照。
本文所有年代数字均代表入学北大的学级。北大一直不同于其他学校,只论级而不论毕业的界。这是比较科学的,一方面一目了然现实本科入学年份,长少立判;另一方面,如果研究生才入学,要在年后加研字(如1999级研),也能直观判断。而如果以界来论,则会非常复杂。
一、1977到1979:“新三级”
这是相对老三届来说的。新三级的特征,是担负着复兴的使命的。对外是被格外关注和关照的。对内则担负着重建北大命脉的责任。因此他们现在必然成了一个国家的中流砥柱。这种待遇,是特殊的历史形成的,现在不会再有,将来也极少可能再有。真正的天之骄子。
总之,他们的意义有目共睹,M主科学从此重新开启,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1980到1985:“黄金时代”
这期间,M主科学精神得到了落实,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个自由的黄金时代。兼容并蓄的局面无限繁荣。此时,天之骄子,已经不是民众们对身份效应的表面光环,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校园里实践着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从1949算起)的对生命的礼遇。
除了公众的政治层面,诗歌就成了必然的主题。因为诗歌是对生命态度最自由的表达方式。于是诗人们风起云涌,而姑娘们因他们欢呼雀跃。
他们开创和担负起了一个类似古希腊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基因。以后人们上溯自己境遇的时候,都将无限怀念这个时代。但问题在法律文明,此时没有被更好的重视起来。
这一个时期的校友,大胆、乐观,有着少见的开明的姿态和心态。
三、1986到1988:“冰火重合”
时代总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尤其是在中国的某个时期。当这种古希腊风范还在向各地蔓延的时候,忽然因为风波而紧急刹车。于是他们先体会了火的热烈,又体会了冰冷的规训。
每个人就不得不去残酷的选择,是火勇敢蒸发了水分,还是让水分浇灭这如火如荼的热情。但大多数人我相信最后并没有被难倒,他们开始寻求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因为在一片广袤的草原上,河流和篝火永远可以并存。
于是诗渐渐远离中心,而歌则成了余欢。
这个时代的人,这种艰难的抉择,锻炼了他们的胆魄,乐观的人开始大胆走向社会去开拓,而悲观的人则选择出走。妥协则是被两种人都深深所不齿的。所以,态度鲜明就是这个群体的最大特点。
四、八J到1992:“效果至上”
如果说起这个时代,那最具符号性质的就是“军训”。在长达一年的军训之后才允许进入北大,尽管后来的四年没有缺失,但用一种务实的态度去审视北大,而不是把北大放到军营里去锻造。
军民鱼水,他们知道自己是鱼,而到底谁是水。北大就彰显在标志性的嘘声四起里。他们给任何人以嘘声,也以嘘声来对待自己。但毕业很多年后,他们忘记了嘘声,但却对军营生活表达感激。
诗在地下,歌是格式化的。
因此他们并不主张浪漫。他们更关心事情本身的效果,以效果本身来衡量行为的意义。这让北大头一次和现实社会保持了亲密的态度。所以他们宁愿模糊地对待自己和世界。
五、1993:“个人主义”
93级是整个90年代最特殊的一级,既不参加一年的军训,也不像以后文科大一要到昌平分校就读。那一年,北大没有本科毕业生,他们是北大招生极少一级人,每个人都自觉像大熊猫一样珍贵。
他们理解不了上一个时代的人,因为没有经过军民鱼水。他们是与市场经济确立地位的同时进入北大,也不了解什么是市场。
因此他们这一级的人,就格外的活跃,这活跃是因为没有来自任何文化的熏陶或压力,又确信自己是特殊的,所以他们形成了鲜明的个人主义。此时主义正在被淡化,只有他们自己反而被突显出来。于是各式各样就是最后的特点。他们不主张什么,因此就剩下彰显和强化自己的个性。
六、1994到2000:“怀疑时代”
通常大一是极其重要的。它要完成12年的教化到大学的自我开拓的转型。但文科生在昌平,理科生中规中矩,就使这一时期的北大人对北大的观念,是完全的自我封闭的人群自我教育完成的。当他们进入北大之后,始终对曾经如此开放的北大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们进入北大的文化圈有一定隔阂,或者说他们自己隔阂了自己。但幸运的是,他们把自己的大一称为伤痕。虽然对北大怀疑,但终究还是温和地站在了北大一边,花另外三年去打破自己的圈子。
这个时代,诗歌已经偃旗息鼓,与其说是被他们抛弃,不如说是被市场抛弃。学会欣赏渐渐繁荣的歌。
这个阶段的人,总是有着举棋不定的犹豫态度,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忧郁的文化氛围。
七、2001到2007:“网络新篇”
尽管大一不再去昌平,这个时代的人,却与互联网的兴起完全浇合在一起。如果说之前的北大人都是一个个封闭的文化群落,那么现在则把北大很明确地与社会通过网络无缝地衔接在了一起。伴随这种融入,同时又因为上一代的怀疑精神,让北大真正进入了市场同步化的态势。因此,北大对每个人的影响与市场对他们的影响几乎是并驾齐驱的。
这一时代,诗正式退出,歌终于被彻底解放。
这个时代的人,市场作为了必不可少的背景,反而更渴望真正的北大精神,以此保留最后的一个自我救赎的非市场的渠道。但随着前几代的衰微,他们仅凭蛛丝马迹,但从网络的信息流里,开始回溯向“黄金时代”,但每个人却又心照不宣。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埋藏与渴望。
八、2008至2019:“蓝翔时代”
次贷危机之后,随着北大的招生构成越来越以特殊人才的自招为主,北大人越来越偏向于个人的特长与专业。而另一方面,大部分人都以自己的专业外再选修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或者光华管理学院的二学位为荣。而大部分人上学的憧憬就是进入金融领域。社会就业的压力巨大,没有研究生文凭,就很难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更多人把精力放在了学业成绩竞争上,以便顺利保研。
但社会的大势因此确定,那就是坚定不移的法律文明,作为真正的共同认可的前景。于是,其他主题偃旗息鼓,专业化抗衡着北大一向鼓励的的宏观和人文学术视野,蓝翔技校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
诗无人问津,歌也成了点缀。
这个时代的人,他们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敬业而刻苦。他们始终朝气蓬勃地在为竞争优势而维持了大学以前的优良传统。
九、2020以后
自主招生取消后,相信北大还会因为人群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一个巨大的转变。具体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本人只在北大念过本科,所以没有把研究生以上纳入讨论之中。
当我们回顾北大本科的学生们,一代代的性格与风貌的时候,不难发现不同时期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本文以轻描淡写地态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顾。
但我想说的是:除了隔几年就会变化的整个社会的政治正确,北大始终有着自己的政治正确方式,一成不变。那就是站在天下的角度,去思考个人的坐标。即使每个时代里以及每个时代的北大人都有着极其迥异的主张,但我们却很少有无法逾越的鸿沟。而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个天下的视野。尽管北大还有其他共通的传承,但我认为这是最关键之一。
很多研究生才入学北大的人,往往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总觉很难融入。我想说这除了有北大的问题,也有他们更多从时下而不是天下去考虑之原因,所以无论你的叙事多么宏大,但都容易脱离北大这个天下的语境。
这个天下的语境,是真正维持北大传统的核心。虽然它不具有太多的具体内涵,但从这个角度和立场来说,尽管在短短40几年间,北大就经过了八代的更替,还必然要有第九代,但因为有这个政治正确在,我们之间永远交流沟通上没有大碍。
这个天下,也不是一个忘我的高深境界,每个北大人都极其强调站在人本角度立场上思考问题,注重作为一个健全人的所有尊严。但缺乏了天下的语境,他们就永远无法再互相确认。所以这才是真正一直在传承的。
我并非秉持厚古薄今的态度。实际上,八个时代里,每一代北大人都不乏出类拔萃的贡献者。就出类拔萃而言,任何时代在北大都没有区别。
但就风格和态度的群像而言,我却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视野,进行一个完全个人立场的总结。尽可作为一种戏言。
但就北大人互相理解来说,我觉得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参考。而作为看官来说,了解你身边的北大人,也可从此文作为一个出发点,去校正你对他们的具体印象。
当我们回顾这些的时候,会发现社会剧烈的持续的变化下,北大也不断随之改头换面。但那些真正有益的传统,不管有时多么衰微,也终于还会风声再起。
最后,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北大的热爱,以及对新老北大人一如既往地尊敬。作为1993级一个“个人主义”时代的人物之一,我也以我个人主义的态度,抛砖引玉。
错河
2020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