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错河一起把诗当做底色》

(2018-04-30 18:26:26)
分类: 非诗歌

《与错河一起把诗当成底色》

 

晓东是北大38329室睡在我上铺的93级法律系同学。

 

19947月,我们北大93级在昌平某部队的坦克团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军训,法律系和中文系男生被安排在一个几十人的宿舍里,我因此结识了中文系的程凯。程凯出自书香门第,饱读诗书,有专业素养却不呆板,且为人极其豁达开明。我中途因病终止了军训,但离队前做了一件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初步了解了程凯后,把他介绍给了晓东认识。

军训结束不久,晓东就因写哲学著作,被送到回龙观医院“深造”了三个月。这期间,我又通过程凯认识了中文92级的吴浩,遂拉着两人一起去回龙观看晓东。水深火热中的晓东,把这次极其平常的探视当成了雪中送炭,因此对吴浩也一见如故。

我性情内向,不耐329的喧嚣,于是在程凯撮合下,跟中文系93级的王卓异对调了宿舍。王卓异那时对于神秘的晓东已有耳闻,在晓东没有出院的情况下,欣然乐居,成了晓东的新下铺。

从未想过,我的无心插柳,竟然悄然给晓东编织了一个朋友圈,更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柳浓成荫。这个朋友圈不仅当时成就了上学时38楼“四大公子”的佳话,更是延续了半生,成了晓东新理想的根据地和大后方。因为正是大学后三年,在这个朋友圈中,他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决意立志于为现代文语言的艺术性奠基,由此彻底走出了回龙观医院结业时阴云惨淡的可怕麻木与沉默,重新焕发了第二春,又恢复了他最习惯的信誓旦旦。而我则在尘俗凡情的纠葛牵缠中,早早淡出了他们的朋友圈,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围观察家。

 

晓东在语言上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确切的说,是在文言文上,古意盎然、诗韵飞扬的古体散文和诗歌都是信手拈来。而与此相形,却是晓东的不学无术。他来自农村,除了课本,无书可读,更不用说古籍,竟然上了大学都还没听说过《古文观止》。当然,类似的天赋在北大人中本不稀奇,所以如果不是中文系另外三位公子的专业性理解和鼓舞,几乎会被大家完全忽略。

但相比古诗,对现代诗歌,晓东不过是和我们一样的凡人。可他却偏偏立志,按照他自己的话,要为现代文语言奠基,希望自己可以像莎士比亚之于英语的源出一样,担当起现代文语言的千年重任。于是就注定了他的半世困顿。晓东绝不缺乏灵性的犀利、敏锐和透彻,但他的理想,不是仅凭这些气质就能轻易做到的。新诗的未来并无前迹可寻,晓东的努力更像是夏虫语冰。

 

因此,他身上的这种气质,在十几年的江湖生涯里,不仅没有让他得到水到渠成的诗学成就,反而成为他生活的负累。晓东毕业后的生活,就像他的新诗道路一样,百转千折,柳暗不见花明,他四处冲撞,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

对于普通人而言,那个时代的追求,或打工或创业,都期待获得一定的财务自由。晓东也和大家一样渴望着。但他总是超前地用灵性理解这些事情,于是乎,世界成了他怎么拖也拖不动的后腿。他颠沛流离,一直深陷麻将人生——成了牌桌上的职业牌架子,只负责码牌和洗牌,而和牌则与他无关。于是一次次重整,再一次次坍塌,命运和他总有着开不完的巨大的玩笑。晓东得到的只是不断凝聚在内心的浓墨重彩的失意。

失意与诗意什么关系?或许晓东最有发言权。当洪峰一次次冲击而来,他偶尔也会诗意泛滥一次。无论生活怎么沉沦,怎么浑浊,晓东只要写出稍有亮点的一首新诗,就会又欢天喜地找我滔滔不绝的描述他看到的精彩未来,就又会重新亢奋的去打他的麻将。关于诗的理想,成为他永远可以攀援出深渊的缆绳,总能把自己打捞出生活的泥潭。

 

2012年,晓东的作品忽然之间就进入了成熟期。我想,一条河流,若有不息的源泉,不断汇集的支流,那么无论经过多少波折,总会找到自己的入海口。程凯在晓东诗集《对岸》的序中,从他专业的角度,认为那一年晓东的新诗作品,完成了一次飞越,因而具有了划时代的转折。

但我们这些平常的看客,看到晓东人生的明媚,则是要晚上了几年。2015年,晓东的第一部诗选《对岸》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他有了诗人的第一张名片。因为他的理想,因为他的诗歌,这本诗集的发布会格外隆重,作为了北大117周年校庆的主题活动之一。晓东人生里头一次领略了因诗而来的荣耀。那时他已经41岁。

201553日,发布会的当天,尽管晓东之前一再邀请,我还是没有敢参加这次几乎所有北大成名的诗人都到场的盛会。只因看惯了他近二十年的麻将人生,我怕又是一次鸡飞蛋打,而晓东又会折戟沉沙。但那一天晓东却在半夜跑到了我家,亲手奉上了他的诗集。我第一件做的事情,不是翻阅,而是痛哭流涕。就好像晓东是一个孤儿,一路乞讨,终于在二十年后遇到了他失散的父母,重回亲人的怀抱。在我来说,百感交集,的确难以言喻。而晓东则是相识以来第一次见我当面哭泣,像个孩子一样不知所措。是的,晓东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纯真。

 

新书从此一部部诞生,说是新的诗集,其实大多早已积压了多年。此时,他的人生才显露出了几分诗意,很快得到了北大人和更多读者的鲜花与掌声。但我想他自己最清楚,这不是他最重要的东西。继续在理想之路上前行,继续沉浸在每一首诗中的世界,并且继续无限欢愉,才是他真正的幸福所在。

 

晓东请“四大公子”分别为自己的新书写序,以这样童话般的方式,在毕业二十年后重聚。然后又非要把我推到前台,为他这部作品署序。

这部书出版的艰辛,是读者所不知道的。因为没有闪亮的学术头衔,晓东吃了不少出版社的闭门羹,谁都不想因一个民间理论家引起的争议而让自己蒙羞。晓东后来不得不改为纪传体来写,理论以笔记的形式出现,变成纯粹个人立场,这才有了这部书的最终顺利面世。但这也恰好反而成全了晓东,既让读者了解了晓东的纯真,又让我们得以真实地观察了晓东在新诗上启蒙自己的过程,因此受益更多。

读过这部《诗想家》,我必须证明,他的纪传部分写的太过真实,甚至忘记了给自己贴上一点点金粉。晓东在生活里跟我厮混这么多年,他有太多的闪光的细节和品德,并没有去用语言表现。之所以做了很多省略,用意在于紧紧围绕诗歌本身,把自己的诗路历程写得脉络更加清晰,以此意图实现对更多人的诗歌启蒙。

诗论的笔记部分,晓东从文艺理论、哲学分析和社会学思考等多角度全面解读诗歌与诗性,来告诉读者他自己心中的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他出色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一定可以成为在诗歌门外徘徊的人们的福音。而他对文言诗和新诗所做的中肯体会和对比,是基于他二十余年并行写作的直观经验。晓东是天才的,但他通过《诗想家》,却恰恰试图告诉读者,他不是天才,因为诗与诗性竟然都可以由一个普通人来自己完全驾驭。这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我个人虽然没有诗歌的禀赋,但通过晓东的这部书,却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次通透而生动的诗歌巡游。我相信,热爱诗歌的人们在读完这部书后,不会再仅仅满足于对他人诗歌作品的欣赏和模仿,一定会有强烈的冲动去拿起笔,创造、构建自己的诗歌王国。

 

最后,只想从一个朋友,一个兄弟的角度,祝福为诗而生的晓东能在自己理想的道路上,继续高歌猛进,超越为人的局限。晓东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诗想者,且祝福他可以继续证明他更是一个伟大的诗想家。正如他自己所言:他会继续毕生去用诗来拯救自己,用诗来歌颂拯救,以此让人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救赎。

 

最后,值此北大建校120周年之际,我也想借晓东的诗来表达对母校的热爱,以此作为对支撑了北大精神的诗想者和诗想家们的敬意:

 

《未名湖》

 

一湖天下倾

皆知曰未名

千里来寻访

照见君自影

 

错河

201475

 

 

王一帆

2018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