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到中秋咏月时》

(2015-09-14 12:07:35)
标签:

文化

分类: 非诗歌

《又到中秋咏月时》

 

作为离我们生活中最近的一个天体,月亮自古以来就成为历代诗人和词人所歌颂或者寄托的重要景物。而对月亮的称谓,也非常之多,蟾宫、婵娟、玉盘等等我们耳熟能详。除了根据传说和比喻留下来的对月亮的别称,古人关于月亮的诗与词之中,还把月亮做了更多的比喻,产生了众多的意向。

 

我们并无意把这些有关月亮的诗句都摘录出来,那将是非常殚精竭虑的工作。但是可以把这些诗词简单的分为三类:一类是直白的提到月亮,二是借月亮表达诗人背后的深意,三是把月亮以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

 

直白的提到月亮的,应该是诗中最常见的,这里不能不提到李白,他存世的作品里粗略统计有200多首诗提到月亮,但大多数是并非以月为主题,而只是提到月亮。其他诗人也会经常提到月亮,这主要是因为月亮高挂,可以打开更开阔的空间;而月亮的存在,又塑造了一种静谧,因此常常把月亮作为背景写进诗词之中。例如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而第二类则是借月亮来表达作者的深意,或者一种感情。如王昌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逐渐形成了把月亮和思乡怀故作为直接的联系,成了中国的文化传统。除此之外,借月而表达深意的经典,不能不提到宋朝僧人的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借着月亮表达作者背后更为深刻的思想,这样的诗句也非常多,列举穷尽也是一个浩瀚的工作。

 

第三类,则是把月亮本身进行形象的比喻,来把月亮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当做一个人物来出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而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把弯月比作钩;辛弃疾:“明月别枝有泪,清风半夜鸣蝉”把月亮比作栖息在枝头,如鸟一样飞腾;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把弯月比作弓;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则把月亮比作眉毛。阮籍“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则把月亮当做镜子。等等,月亮被比喻为种种事物,来主要描写月亮本身。

 

而很多今人,在感慨于月亮,望月思乡的时候,除了自己的哀叹,是不是也因为月亮已经被古人千万遍的咏颂,而深觉自己只能借着古人古时的心情来抒发自己,却无法超越这些表达,乏力于自己的感受更独特的表达,只能吟咏一首古诗来替代当下的感慨呢?长期以来,太多人觉得古人的情怀和智慧已经在唐宋达到了一个高峰,无法超越,我们只能叹为观止。

 

其实不然,笔者错河是一个诗人,也经常会咏月,现在把这些有关月亮的表达列示出来,看看今人能否再有些新意。

 

第一类,直接提到月亮的作品:“荷花落处千心锁,柳月才说露水寒”错河的《月色荷塘》的这两句,描写的是荷花随秋而凋落,落后是莲蓬,莲蓬里是苦苦的莲子,心如莲子一样锁在了莲蓬中,此时,柳才说露寒,月才说水寒。提到月亮的作品笔者很多, 这里不再多言。

 

第二类,“往事皆已旧,蟾光洗今秋。江河离我去,明月水中留”这是错河的《中秋》,把奔腾不息的江河来与观察点不变的情况下,月亮也不会随水波远去来对比,来表达背后的思考和寄托。“皆言日月亮,梦里谁作灯”错河的《问》这首诗,则从日月明亮我们见物,追问梦里所见是依靠谁的光亮呢?“山寺点灯火,燃月起悠悠”错河的《盘山月升》则塑造了山顶的寺庙里暮色中点起了灯火,月亮似乎也被点燃了,而火红的升起来,来塑造秋天的开阔情境。而在新诗里:“一天天擦拭月亮上的尘灰,心事重重,夜不成寐。萧瑟的打磨,流露出这一晚淡然的妩媚”笔者的这首《月亮的结尾》的节选,则在新诗里,把月亮的阴晴圆缺,看成是一种打磨和擦拭。这里也不再穷尽列举。

 

第三类,把月亮进行比喻:“新月凉,断夜追影长,问是新月三千载,另一寒目在何方”错河《新月凉》这首歌行体的诗把新月比作一只寒目,追问另一只寒目在何方。而“圆弓未搭箭,新月挂天间。时光何所向,生而已离弦。”错河的《新月吟》则又把月亮比作圆弓,但却追问时光之箭去了何方。“倘若此不为君之天空,恐陷人间泥泞,玉盘之大,成井口之处隐隐光明”笔者在歌行体的《孤夜赏星》中,又把月亮比作一个狭窄的井口,月光是从井口进来,而我们在井底。“酒醉无缺月,圆圆借枕人”笔者的《月圆借枕》中还把缺了的月亮比作一个睡枕。“明月超然半照阴虚,不过露水凝于旷宇。”在笔者的古诗《露》重则又把月亮比喻为一滴得到超生的露水,凝了又散,散了又聚,得以世代永存。“笛欲吹云散,弯月却无弦”此外错河《扁舟笛情》还把新月比喻为琴,而竖琴显然是今天西方的琴的概念,而篇幅所限,在新诗里对月亮的形容,就不再一一摘录。

 

我们在这里只是粗略的统计笔者对月亮的新写之处,这足以说明,在白话文和文言文转换的当今时代,事物的种类在不断增加,人的际遇别有不同,月亮本身还会带给每一个人新的感悟和新的意向,更多新方式的表达。即使千百年来太多人吟咏过月亮,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情和体会,只要细心去观察和思考,月亮仍然是创作的一个重要泉源。从古人的月亮的静谧和开阔,再到今人的准确和深刻,月亮依然高悬在天空,总会有不断的创新和揭示,因此她才会成为一个可以永恒的主题。

 

就要到了中秋之夜,又到了咏月之时。或许你又感慨万千,或许你又砰然所动,那么拿起你的笔吧,去真实的表达属于你自己的情感,去开放的想象你的月亮。

 

月亮还是每个人自己的月亮,诗还会是每个人自己的诗。古人从来没有占据过这一轮月亮,也不会轻易就能把你的心灵占据,何不拿起笔来,去写属于你自己的那一个月亮?

 

错河

2015年9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遵命》
后一篇:《世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