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梅葆玖姜凤山 收徒 拜师 弟子 教师 ...
作者:孙觉非
添加时间:2011/09/22
点击次数:137次
http://s4/middle/5373f1b2tad973fa76633&690
梅葆玖、姜凤山二位先生与新弟子刘亚新合影(孙觉非/摄影)
2011年9月22日上午,京剧“梅派”掌门人梅葆玖先生与著名琴师姜凤山先生(梅兰芳大师晚年最后一位琴师),在梅兰芳大剧院收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刘亚新为徒。
刘亚新艺术简历
http://s15/middle/5373f1b2tad974d6157de&690
刘亚新在拜师仪式上发言(孙觉非/摄影)
刘亚新,女,1969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一个梨园世家。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主教梅派青衣。先后毕业于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现就读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硕士研究生。
先后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罗蕙兰、李玉芙、姜凤山、刘秀荣、阎桂祥、马小曼、王志怡、李炳淑;昆曲名家沈世华、张毓文;刘玉玲等老师。学习了《贵妃醉酒》、《白蛇传》、《红鬃烈马》、《四郎探母》、《打神告庙》、《凤还巢》、《玉堂春》、《霸王别姬》、《生死恨》、《西施》;现代京剧《杜鹃山》、《沙家浜》;昆曲《思凡》、《游园惊梦》等剧目。2005年以“京、昆、梆”三下锅的形式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获奖情况:
1987年荣获河北省戏剧节“二等奖”;
1996年荣获河北省艺术节“优秀演员奖”;
1998年荣获河北省石家庄市青年演员汇演“优秀表演奖”;
2001年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荧屏奖”;
2009年荣获全国戏曲红梅大赛“金奖”;
2011年荣获首届“萌芽杯”邀请赛“园丁奖”。
梅葆玖先生在刘亚新拜师会上的讲话稿
http://s16/middle/5373f1b2t77c254d73b1f&690
梅葆玖先生在刘亚新拜师会上的讲话稿
http://s13/middle/5373f1b2tad975723e5cc&690
梅葆玖、姜凤山二位先生携新弟子刘亚新与部分到场嘉宾合影(孙觉非/摄影)
各位来宾,同行们: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和我父亲最后节段的著名琴师姜凤山老师共同接受刘亚新的拜师。我感谢诸位亲朋好友老师同行,前来祝贺,欢聚一堂。梅派专业教师的队伍中又增加了一位生力军,直接承担梅派艺术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对此我十分欣慰。首先请允许我对刘亚新以往在北京戏校、中国戏曲学院的开蒙老师和曾经教过她的诸位老师深深鞠躬致敬,您们真是辛苦了。
刘亚新能成为“京、昆、梆”都能拿得起的演员教师,而且在教学事业中做出一定的成就,各位老师的功不可没!
今天的拜师礼上我想特别说一下北京戏校的初期在松柏庵的后院里,十几位梨园界的后代,十一二岁的孩子们,不像学校,又不像科班,应该称为“梨园子弟学艺班”,受人尊敬的负责人沈玉斌先生在没有工资,一点点微薄的车马费中办起了戏校。那年我正式参加梅剧团在武汉演出完毕回到北京,我父亲知道戏校困难到这等程度非常揪心,立即带我在长安戏院演了《金山寺·断桥》我演小青,接下来我父亲自己又演了《凤还巢》,是萧长华老前辈的朱千岁。全部收入归学校,如今已是六十年过去了,我只记得沈玉斌先生在我们家眼含热泪连声给我父亲道谢的动人情景。
同时,我父亲答应了出任学校董事会的董事长。今天我接受北京戏曲学院刘亚新的拜师,可以说感慨万千,希望刘亚新珍惜梨园行的老前辈为学校做出的无私贡献,今天京剧作为被世界所确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首先是我们前辈世代努力的结果。
我相信刘亚新作为梨园后人一定会深刻地理解,我们的前辈对京剧发展起到的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已经形成一种系统的文化,绝大多数的世家子弟都是把京剧看成他们的第一生命。
我没有更多的话要说,希望刘亚新同学,继承,继承再继承,在继承中求升华,求发展。如此反复循序渐进,精益求精,超越前人!谢谢大家!
2011年9月22日
备注:最近频频听到喜讯,梅门喜事连连!梅葆玖先生广收门徒,此事乃梅派艺术之大幸也!作为研习梅派艺术的爱好者,我真的由衷地祝福他们并为他们成为梅派再传弟子而感到激动!从此他们将肩负起继承和发扬梅派艺术的重任,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还是要台上见真功!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是我的期盼,我想也是全国热爱支持梅派艺术的朋友的期盼,希望梅门弟子可以多多排演梅派经典剧目!把梅兰芳先生和梅葆玖先生的艺术更多地呈现出来!拜师不是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从这一刻起,你的命运将和梅派艺术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未来属于你们~(个人建议,在梅派继承问题上不妨借鉴杜近芳老师教授丁晓君和窦晓璇的经验,这两位真的很出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