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梅门天下——梅派传人 |
石维坚,1935年生人,原中央实验话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他是第一个塑造孙中山形象的演员,并且在影、视、剧中多次出演这一角色。另外他还塑造了李太白(《唐明皇》、《飘然太白》)、刘邦(《淮阴侯韩信》)、曹雪芹(《梦断西山》)、吕洞宾(《八仙的传说》)、许云峰(《红岩》)等为人们所熟知的银幕形象。成名作是八十年代初在轰动一时的电影《天云山传奇》中扮演男主角罗群。
李玉芙,1938年生人,原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著名青衣表演艺术家,梅派正宗传人,代表作有《雏凤凌空》、《东方夫人》等,另外还擅长表演梅派传统剧目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凤还巢》等,国家一级演员。
结识这样两位大艺术家不禁让我产生须仰视才见的感觉,他们的艺术造诣自非我辈所当妄论,然而他们作为一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近40年的夫妻却拥有着一份令寻常百姓觉得亲切和羡慕的幸福生活。
石维坚是在1951年,他16岁那年,在上海人艺开始了表演生涯,1956年调到中央实验话剧院,当时欧阳予倩老院长提出“话剧戏曲拉手”的口号,并亲自带着石维坚和另一位女演员去到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先生的家里拜师。当时他们学的京剧剧目是《坐楼杀惜》,荀先生亲自教那位女演员,介绍王士续先生教石维坚,后来王先生调到梅剧团工作,石维坚也跟过去继续学戏,王先生很客气,把石维坚带到后台给演员们逐一引见,希望这些演员们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月下老人的安排往往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已经是1959年的某一天了,谁知这一工作上的正常交往竟然引出了一对才华横溢的俊男靓女的相识、相知,乃至后来几十年的美满姻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后台引见时两双眸子对视的刹那。
50年代初,梅兰芳先生到哈尔滨演出,当时父母双亡的李玉芙正在哈尔滨京剧团以演宫女谋生,幸运地被梅先生选中配戏,看她身段、扮相、嗓音方面都出类拔萃,于是留下路费让她到北京考戏校。不久马连良、袁世海二位先生也到哈尔滨演出,对李玉芙也很是赏识,特意写了封信推荐她到艺培学校(北京市戏曲学院前身)学习。李玉芙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来京后在北京戏校第一期毕业生中考了第一名,并且被梅兰芳先生选中而加入了著名的梅剧团。
自从那次引见,两个艺术门类的同行,两个才貌双全的年轻人在认识后彼此都有好感,于是经常相约看彼此的演出,不仅在业务上取长补短,而且在交流切磋中逐渐培养起深厚的感情。
1962年,有情人终成眷属。次年,女儿梅出生,之所以取名“梅”也是因为李玉芙唱梅派京剧,以此记念。当时印制的演出节目单,演员表排在最前面的无疑是梅兰芳先生,那么紧随其后的就是李玉芙。后来梅先生不唱就是由李玉芙主演梅派的经典剧目,梅先生甚至把自己的行头也都毫无保留地借给李玉芙穿用。
石维坚绝对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这好实在非三言五语可以说明白,先说我这个局外人看在眼里的两点吧。其一,用石维坚自己的话说“结了婚就围着灶台转”,几十年如一日,包括当院长那几年也不例外,开会回来晚了一进家门先进厨房。李玉芙甚至在婚后若干年都不知道粮店在哪。她从小父母双亡,上有7个哥哥,自然对唯一的小妹百般宠爱,后来上学工作都是吃食堂,从来不晓得自己做饭。而且能者多劳,演出任务重上加重,怀孕7、8个月还要登台演出。而石维坚则自称是“第一等好吃的”,称得上“一等”就是必须自己下厨房做菜的,夫人和女儿自然跟着大享口福。有一次在外面餐馆里吃了软炸里脊这道菜,女儿很爱吃,石维坚马上跑到操作间里向师傅讨教做法,回家后一丝不苟地尝试着做,用筷子打鸡蛋清,打到象牙筷子也能在蛋清里面直立不倒,做出的软炸里脊绝对香脆可口。
除了做饭,干家务,石维坚还有个让天下妻子羡慕的好习惯——无论到哪里出差或者拍戏,一定不忘给夫人买回来若干件漂亮衣服。前段时间,石维坚和斯琴高娃在一个剧组拍戏,人家帮斯琴高娃买了几件衣服带回瑞士去,石维坚马上想到了夫人,当即托人家把这10来件衣服再买一份,夫人虽然表面上埋怨他乱花钱,但女儿看中了其中哪件却坚决不给,“我妈就这么说,心里高兴着呢。”后来我托石维坚再买其中一件中式的夹袄,结果听说因为取我这件衣服,他又顺便给夫人买了两件新款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