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出现“伪创新”:是否官僚主义死灰复燃?

标签:
时评青锋杂谈 |
分类: 青锋时评 |
青锋
新华社半月谈刊发《基层工作中为何出现“伪创新”现象?》的文章,指出“爱心妈妈”“阳光计划”“心连心,手牵手”“这些都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改了个名字、换了个说法,就成了创新做法”,认为这所谓的创新就是伪创新,而伪创新就是真折腾!
事实上,基层工作中出现这种现象早已有之。早年青锋大学毕业被组织上选派到乡镇基层挂职锻炼,就发现基层早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年各级共青团组织要求基层大搞“青年之家”,工会搞“工会之家”,妇联则要建“妇女之家”,而武装部则要求村村有“民兵之家”,如此这么多家要每个村都腾出一个房子建设,估计大部分村庄都难以满足。于是乎,各个村里的干部就想出一个招数,一次性制作了“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多块牌子,等到共青团组织来检查工作,就在村委会挂上“青年之家”的牌子,若妇联下乡查看,就换成“妇女之家”,如此换来换去,工青妇乃至其他各方领导都表示十分满意,村干部也不亦乐乎。
半月谈披露的,基层工作创新风以“长”为荣,也即治理马路有“路长”,负责环境有“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等。实际上和青锋当年下乡挂职锻炼遇到的一个地方多个牌子轮换挂,如出一辙,换汤不换药。说其是挂羊头卖狗肉,一点都不为过。
基层工作出现“伪创新”,在青锋看来,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从事过基层工作的人都知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也就是说,上面所有部门,比如农业、环保、房管等等部门布置的工作,到基层后都落到了乡镇,尤其是村和街道居委会一家头上。于是,一人身兼“路长”“环长”“综长”等各个长的现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而上面再要要求其各个方面都有亮点,搞什么创新,其自然而然就只好搞翻牌子游戏,为上而为,“为领导创新”了。
尽管有青锋所说的客观情况存在,但半月谈披露的“少数基层机制上的伪创新,一方面是作为汇报材料中的‘填充剂’,另一方面在出问题时,成为相关部门推脱责任的‘润滑剂’”,说穿了,仍然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或者说是官僚主义在基层死灰复燃。
所谓的官僚主义,按照有关说法,是指不负责任的领导作风。是领导者脱离实际,不了解下情,高高在上,贪图享乐,满足现状,做官当老爷;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推诿,办事拖拉,不负责任;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独断专行;讲求官样文章,繁文缛节等等。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臆断地瞎指挥等。
对照官僚主义原有的表现,套用半月谈引用“中部某省一名镇党委书记坦言”,即“有的创新工作需要领导高位推动,换了领导可能工作思路也跟着换了,原来的创新也‘过时’了,不再被关注,配置的资源也减少”,以及“有的部门换新领导以后,就算相同的工作也要‘创新’个新说法和新名字,虽然内容一样,项目却成了这届的新项目”。总而言之,当下一些地方所谓的创新,就是糊弄上级领导,甚至是糊弄自己。
所以说,半月谈披露的基层工作的“伪创新”,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或者说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当前形势下的死灰复燃。必须予以反对方才有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基层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