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学生作弊,为何支持她的,只有三个人?

标签:
时评青锋杂谈 |
分类: 青锋时评 |
青锋
北京某著名高校医学部的临床教学医院临时班主任李晴,监考时发现医学部2017级某专业学生在考试时作弊后,毅然向学生举报。但尴尬的是,科技日报报道披露,支持李晴举报学生作弊的,只有三个人——“她的丈夫、她所在医院的一位领导,还有她大学时非常信赖的一位老师”。
且不说李晴发现作弊学生有确实的证据,不仅在参加考试学生的课桌上找到了证据,该证据还通过视频予以了印证。以及根据作弊学生前往厕所后,回来答题速度明显加快而在厕所找到了相关佐证。在这里,仅就为何老师发现学生作弊举报时,不少人都不予支持,说上一二。
举报学生考试作弊的李晴认为,自己“只是在履行一个班主任、一名监考老师的职责,举报学生作弊是她的权利,也是她的义务”,是“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还有那些年轻的高校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如果老师总是嘴上跟学生讲着要守规矩,分对错,行动上却往后缩,还有什么说服力?”等等作支撑。
青锋认为,对于学生考试作弊,尤其是科技日报披露的李晴举报的学生作弊,发生在著名的医学院校。试想,如果从这所学校毕业而进入医院,当上医生,没有真才实学,遇到前来看病的病人,不分青红皂白下药,那岂不是在拿他人的生命开玩笑?
不过,认识到老师举报学生作弊意义所在的大有人在,但却少有人敢于站出来,像李晴一样去举报,在于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去惹麻烦”“何必为了这件事得罪人?”以及更有人担心的“学生会采取极端手段打击报复”等。
事实上,李晴举报学生作弊后,并非没有遭遇麻烦。据称,在学校举行作弊学生申诉听证,李晴接到学生的申辩书,看到“言辞犀利的申辩书,矛头也直指她的人品道德”,说李晴“动机有问题,处理此事时违反了流程”,和“她靠着欺诈手段不正当地获取了证据,并刻意向校方隐瞒实情……”等等时,李晴当即哭了,并感觉“特别特别害怕”。甚至,在参加听证会前,“将所有的证据全部传送给相关部门做了一次备份,并又撰写了数千字的事实陈述材料,签上自己的名字,发给另一位同事”。并对同事称,“如果发生了我不能到场的情况,你要替我念出来”。
老师举报学生作弊,为何会如此曲折复杂?
科技日报报道给出的一组数据,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据科技日报报道,“2017年在上海进行的一项涉及1400余人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学生认同期末考试中存在作弊现象;对于作弊,大部分人是态度上明确反对,但行为上多不作为”“2016年,武汉大学博士生赵癸萍选择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包括职业院校)的1100余名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超过一半的学生认同周围有作弊现象”“2009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展的本科生学术道德调查表明,12.9%的学生承认自己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也就是说,考试作弊,在各个高校几乎存在,而且占有很大比重。
或许就是法不责众吧。一旦某一个学生考试作弊被举报,就有可能犹如有人担心的,被举报的学生心理会发生变化,作出极端行为。
如此,我们是否是对于学生作弊行为就放任不管,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
正如有专家所说,“诚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契约。我们建立高等学校,是期待并相信高等教育能够担当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所以,高校应当用诚信的文化滋养学生,向社会输出诚信的人才,真正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多一些像李晴这样的高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