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青锋杂谈 |
分类: 青锋时评 |
青锋
每年高考,都会曝出考生高考志愿被篡改的消息。今年迄今为止,媒体就曝出河南中牟县考生高考分数过一本,在自己填报志愿时发现已被人将志愿填报为北京大学。而在浙江,还被曝出三名考生志愿被篡改。
高考志愿填报涉及一个考生一生的大事,相信每个考生及其家长乃至学校等都会十分重视和慎重。那怎么会屡屡发生高考志愿被篡改的事情来呢?
据媒体初步梳理,自2011年以来,就有多起高考志愿被篡改的事情发生。如2011年,安徽省37名高考生志愿被篡改;2012年,河南周口14名学生志愿被改,第一志愿均变成山东某职业学院;2014年,江西3名考生志愿被老师篡改;2016年山东连续发生的两起篡改高考志愿事件,其中一起有四位同学的高考志愿被篡改。
如此这般,几乎年年都有考生高考志愿被篡改,有人认为,一是考生填报志愿时疏忽,让其他人进入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有机可乘。因此,有关人员提醒,“每次填报、修改或浏览完志愿后,务必点击‘退出’并关闭所有填报志愿期间打开的浏览器窗口,以免他人进行不利于考生本人的修改和信息收集”。
考生高考志愿被篡改,还有一种情形就是有人恶意报复。今年中牟发生的考生高考志愿被篡改,就是因在校期间曾因琐事发生矛盾的同学,恶意填报。而浙江三名考生志愿被篡改,则是他们三人好友陈某,看到三个同学高考成绩比较好,担心自己被取笑,对三个同学的高考志愿进行了篡改。
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存在漏洞,也是高考志愿被篡改的客观存在。不可否认,任何系统都存在漏洞。关键是,高考志愿被篡改这些漏洞被网络和舆论关注已经不是一两次,而且时间即便是从媒体梳理的2011年开始,也有七八年了,有关方面为何不从技术或者程序上补漏或者加强管理,严防高考志愿被篡改的事情发生呢?
尽管篡改高考志愿涉嫌违法,篡改他人高考志愿的不是被拘留,就是被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刑,但都难以挽救悲剧的发生。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防范,尤其是在技术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则是必须,也十分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