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闹市寻幽(100)百期回到原点,两处古建的书店新生
(2021-06-14 20:00:43)
标签:
杂谈 |
我写的京城闹市寻幽系列,始于2009年3月。其实之前也喜欢拍点古建筑写一写,比如2000年就去走访了北京各处的清代王府。后来就有意识的把这些内容汇集起来,起名为“京城闹市寻幽”,以一些相对小众景点古迹和文化活动为主。有历史文化元素,也有旅游自驾的成分。转眼12年过去,写到了100篇,其实也不算很高产,平均40多天一篇,但毕竟有不少积累。因为工作繁忙,还积攒了很多拍了没写的,以及想去没去的。近些年北京文化建设大发展,有意思的新景观,特色的展览越来越多,特别是将古迹修复改造的也不少,并不只是去访古探幽。
这第100篇算是个纪念,重游了一下旧地。这个系列的第三集,写的是佟麟阁路的中华圣公会教堂。(其实这是真正的第一集,是写“闹市寻幽”的缘起,前两集是把之前的文章加入到系列里)这个教堂的特色,是房顶上有两个八角亭,在佟麟阁路上就能看见,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点。这建筑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曾经叫做安利甘(Anglican)教堂、中华圣公会堂、南沟沿救主堂,曾是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及主教座堂。圣公会就是基督新教安立甘宗,英国国教,中华圣公会1912年成立,解放后逐步退出了中国大陆。所以教堂也被用作库房。
2009年我来到这里,当时感觉整体建筑保存的相当完好。当时建筑内是一家公司,所以大门紧闭,无法看到内部。这座建筑最有意思的就是中西风格的结合,比如山墙是中式,门口还有楹联,但山墙顶部的玫瑰花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格局是巴西利卡式的十字型,但顶部又是覆盖灰瓦,墙也是青砖砌成。这种风格在北京是非常罕见的。如果从上方俯瞰,这个建筑的结构就会更漂亮。
时隔12年再次来到这里,建筑没什么变化,但是周边变化不少。原来教堂旁边是美发厅和KTV,和教堂的雅致格格不入,如今已经统统不见。教堂内部则变成了书店--模范书局诗空间,可以入内参观了。这里现在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由于本身是教堂,建筑内部的空间非常高大宽敞,上方的花窗,也带来了不错的自然光。内部的格局依然是中西合璧的,十字型的建筑格局非常明显,但是廊柱间的挂落又是中式风格,最凸显教堂特色的当然还是玻璃花窗。
和建筑空间相比,这家书店里陈列的书并不算多,而且大多不是那种时髦读物,室内更有不少装饰,有老物件,也有创意工艺品。与挑选书籍相比,沉浸在这里的氛围是更重要的。这座百年建筑,能有这样的新生,是很让人欣慰的。
说到古建筑改为书店,马上就能联想到离此不远的另一个地方--万松老人塔。这地方可太有名了,简直就是如今地理概念下的北京最古老的鉴证之一。元杂剧《张生煮海》中有这一句台词,“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说明元朝就有这个地方。我初中时候看《北京的胡同》这本书,就提到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定名已经有七百多年,因此印象深刻。
砖塔胡同就是得名于胡同口西单北大街边的砖塔,这座砖塔是九层八角密檐式青砖塔,高15.9米。这座塔是金、元代曹洞宗高僧万松行秀的墓塔,所以就叫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俗姓蔡,曾经得到金章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还是元代名相耶律楚材的老师。这座塔能保存到如今,殊为不易,还在明朝万历和清朝乾隆年间重修过,特别是乾隆年间,把七层塔改建为九层,相当于在外面包了一个新塔。1927年,叶恭绰主持修建了东向开门的小院,就是如今的格局。如今砖塔是北京罕见的金元时期建筑。
砖塔胡同附近,在元代还是杂剧演出聚集地,可以想见,当时这里是非常热闹的。
早先砖塔胡同也不开放,如今,这里也改建为书店,名为正阳书局。其实是砖塔所在的一个小院,南北的两间房子作为书店,里面以和北京城有关的书籍,以及旧书为主。院内也有藤萝架,环境非常雅致,在繁华的西单大街是难得的闹中取静的去处。西四这一带,建筑大多显陈旧,反倒是这座塔历经数百年,仍然朴实挺立。
西四这边是老北京文化的核心区域,来到这里,也顺便到周边走走,追寻一些过去的记忆。
模范书局和正阳书局,都是网红景点。顺便说说另外一个网红书店--钟书阁。钟书阁在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火爆之后,也来到北京,在北四环中关村一代的融科中心。地下一层的大堂里,修建了大片水池,上方是玻璃天幕,气派非凡,但是书店却比想象中小,特别是网红最爱拍摄的楼梯,主要靠镜中倒影扩大空间,实际比较小,而且上下楼不便。
其实从这三家网红书店的情况来看,单靠卖书是很难盈利的,本身空间有限,又受到网上书店的冲击,可能咖啡、艺术活动等能够带来一些收入,但是对于核心地点的古建来讲,肯定是不够维护的,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