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佩特拉(上)难忘一瞬间的震撼

标签:
以色列约旦佩特拉杂谈 |
分类: 东游西逛 |
有些地方,在电视或者文章上一眼看到,就下定决心要去实地看,我有这样的直觉,也付诸实践。即使是做足了功课,在到达之前就对目的地有充分了解,但实景看到仍然会深受震撼,佩特拉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也许他不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景色,
但去了之后定会觉得不虚此行。
佩特拉在约旦,在中东还算政局稳定的国家,约旦之行是可以单独安排几天的,但是我由于整体时间限制,选择了从以色列单独前往佩特拉,这其实是不太经济的路线,因为路程太长。两国在南北方向有较长的国境线,但是只有三个出入境口岸,分别是偏北的约旦河/谢赫侯赛因口岸(两国所称的口岸名称不一致),偏中间的艾伦比/侯赛因国王大桥口岸(这个距离耶路撒冷最近,是通往约旦河西岸的),以及南端的伊扎克·拉宾/阿拉伯谷口岸。其中艾伦比/侯赛因国王大桥口岸是不发放约旦落地签的,从南端的伊扎克·拉宾/阿拉伯谷口岸入境最方便,约旦对入境的中国公民可以发放落地签。(注意:从以色列去约旦,还涉及在以色列多次入境的问题)
我是从耶路撒冷前往佩特拉,直线距离就不近,还要到以色列最南端绕个远。大致的行程是从耶路撒冷一直向南,到达红海边的城市埃拉特(Eilat),大约300公里,边境口岸就在这旁边,入境约旦后还有100多公里距离才到佩特拉。既要长途行驶,还要爬山,很辛苦的一天。早上6点多,天还没亮就开车出门了,通往南方的公路虽然不是全封闭的高速路,以双向单车道为主,但路况相当不错,平坦而且视野好,由于当时正是犹太新年,路上很少有车辆,只看到对向一辆辆摩托车呼啸而过,肯定是追寻刺激的青年。有时候飞速开老长一段路,突然前方出现个红绿灯,还挺不习惯。由于经过部分西岸地区,路上还有检查站,不过挂以色列牌照的汽车可以通行无阻。离开耶路撒冷不远就到了死海,这次我没有专门安排死海的行程,就经过看一看了,太阳初升,整个死海都呈金黄色,刺眼得几乎无法直视,看不出水面有啥区别,但心理带来的错觉让人觉得海水有些粘稠。“海面”看起来也很宽阔,对面的山就是属于约旦。大概开了两个多小时,途中经过隐波给(Ein
Bokek)海滩,是死海的度假胜地,这里是酒店密集的区域。再往前行,还有盐场。差不多10点到了埃拉特,实际也不用进城,快到城区的时候一个岔路指向出境方向。
车没法国境,不过口岸旁边有个不小的停车场,暴土扬长的。停好车,拎着箱子过境。边境的人不多,估计也是和假日有关。首先要缴纳过境费100NIS,还可以换一点约旦的货币JD(约旦第纳尔,不过汇率不太值,仅仅是“防身”)。考虑到以色列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问题,现在出入境以色列是不会在护照上盖戳的,而是发放活页签证,入境是一张蓝色小纸片,出境是粉色,所以这张纸非常宝贵,千万不能丢。进入约旦的时候,要填一张单子,说明出入境时间,还要到佩特拉的景区盖一个章,证明进入约旦的目的明确,返程时缴回。不过我的护照上是有约旦的入境章的,上面英文写着“约旦哈希姆王国”,还有阿拉伯文字看不到,如果是写着“阿拉伯谷口岸”,那也是我去过以色列的铁打证据了。从以色列到约旦,无非是过几个门,在几个小窗口交钱、盖章,然后拉着箱子过安检,差不多1小时入境完毕,两国的士兵也都很友善。天气挺热的,估计谁也不想添堵。过了边境,就有出租车等着了,随便找了一辆,约好了100JD往返(约旦第纳尔兑换人民币汇率相当高,1JD约合9.68RMB),所以这车价可不便宜。由于语言不通,先给的去程车价,回程再付个订金,约定相关事宜,还要给司机的朋友打电话才能说明白,否则司机只会说阿拉伯语。到了行程一半的一家纪念品店,换了司机和车,所以说这边出租车司机运载游客,还是挺成熟的体系,互相之间帐算的很清楚。
从边境到佩特拉这段行程,大概花了俩小时,旅途很是枯燥,全是光秃秃的山。快到达的时候,司机把车停在山上的一个观景台,可以俯瞰佩特拉,当然这里看不到古城,只能看到通往山间的西克小道,但从上面看,也是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佩特拉附近有座小山城叫做瓦迪穆萨,以服务游客为主,不过我住的月亮酒店,就在距离景区门口5分钟路程的地方,更加方便,房间面积不小,也算整洁舒适,值得推荐。由于正当正午,吃了午饭稍事休息再出发。由我是第一天下午进园,第二天再去,又报了夜游的项目,两日门票一共是72JD,相当于700人民币,可以说是我去过的门票最贵的景点。
说说佩特拉的历史吧。这里的主要的名声还是多部电影所带来的,包括《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夺宝奇兵4》、《变形金刚2》都把这里当做取景地。所以网友对这里玫瑰色岩石的古老神庙,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公元前,生活在这里的是纳巴泰人,他们是属于阿拉伯的游牧民族,控制了红海亚喀巴湾到死海的交通要道,生活富足,还有水源,在佩特拉山间修建了大量精美的建筑。其实这地方天气不好,夏天热冬天冷,2000年前的居民居然能修建那些伟大的建筑,是有经济实力保障的同时,也有些执念才能持续下去。最鼎盛时,佩特拉是纳巴泰人建立的王国的首都,有数万人生活。后来,这里处于罗马帝国统治之下,因此当地人的建筑中也不乏国际元素。但是随着频发的地震,以及罗马修建了其他交通要道,此地逐渐衰落。此后佩特拉成了只有当地贝都因人才知道的秘密所在。直到1812年,佩特拉被一名瑞士探险者发现,他乔装成阿拉伯人,说服当地人带他看到了宏伟的遗址,佩特来这才重见天日。如今,成为了约旦旅游的象征性目的地。
景区的大门比较简朴,进去以后是一条通往峡谷的土路。有不少当地人牵着马匹围上来,景区门票上写着,可以免费骑马,我也就上去了。这边做生意的人统一装扮成加勒比海盗的样子,包头巾,小胡子,黑眼圈。不知道是一种默契,还是受了什么刺激。开始人家还挺热情,一边走一边帮忙拍照。后来又说,有一条上山的路,景色特别好,一般人不去,可以骑马上去,要多少钱,我也没同意。这段路大概10分钟,到了峡谷口下马,牵马人说,要给小费,给了5块钱之后,又说要我再给给马小费,实在是离谱!所以说,这段路就走过去好了,不要骑马。不过后面会看到很多揽生意的当地人,犹如黏在手里的口香糖。
西克峡谷(Siq)是通往佩特拉古城的唯一通道,大概1.5公里长,峡谷最窄的地方也就容纳一辆马车通过。峡谷的地面比较平,是整修过的,两旁高耸的岩壁可称奇景。石头的颜色很独特,书上都说是玫瑰色,其实也说不上,就是一种介于红和黄之间,但是在不同的光线下有呈现不同的颜色。岩石经过风的侵蚀,呈现出独特的纹理、孔洞和形状,绝对是最先锋的艺术家也雕刻不出的作品。像是把颜料泼洒在山上,又随心所欲的画两笔,戳几道。实在是有移步换景之妙,易守难攻之险。仰头向上,日光从狭窄的顶部射下,给峡谷带来了色彩的层次,这也使得照相机很难表现出这种光线的变化。不过我此时已经傻了,端着相机不知道该拍哪个方向更合适。事后整理的照片,也是觉得完全没法和实景相比。时不时可以看到在岩壁上雕刻着神龛,或是有人居住的山洞痕迹,这给峡谷增加了神秘的气氛。想起以前看的卫斯理小说,曾经有类似的情节,主人公穿过沙漠中的神秘峡谷,来到阿拉伯人隐居的城市,凭借刀法震慑了他们。显然这故事是借鉴了这里的地形。
但是激动人心的还在后面,峡谷越走弯越多,似乎在预示着什么。终于,在沉醉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之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人类建筑的奇迹,转过弯来,一座高大的神庙在视线中露出了一角。这就是佩特拉的象征--卡兹尼神殿(Al-Khazneh),也被称为藏宝库。这感觉太震撼了,看到这一奇景,
我就觉得完全不枉这么辛苦来到这里。藏宝库和周边的山壁一样,也呈现出粉色和橙色之间的颜色,
色调非常柔和。据说这里珍藏着历代纳巴泰国王的宝藏,也有说是一位埃及法老曾经把宝藏藏在这里,还有介绍说这里是一位纳巴泰国王的陵墓。抛去背景,感觉这里应该是住着一位神秘而能量通天的帝王。这座藏宝库依山而建,将山石挖去一大块,属于希腊式风格。外表看分上下两层,高达40米,下层有六根巨大的科林斯柱,中间的大门就高8米,里面黑洞洞的,似乎是神圣不可侵犯,不过目前里面是不能进入的,尽管内部只是空空如也。上下层石柱之间都雕有神像,已经模糊不清。藏宝库虽然没有宝,但建筑本身就是最大的宝。我站在藏宝库前呆呆的看了很久,感受这里的千年灵气。这是我此行最高潮的感觉了。
深入佩特拉古城更饱眼福,且看下集。
后一篇:跟着镜头看大戏:杨家将这个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