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应许之地(5):耶路撒冷--沧桑的哭墙和漂亮的女兵

标签:
以色列犹太人耶路撒冷哭墙杂谈 |
分类: 东游西逛 |
来以色列的第三天,我前往耶路撒冷。早上从特拉维夫开车出发,一路充满了期待,甚至有点紧张。看了各种描述,有这么多人对耶路撒冷如此向往,不吝惜把最美好的词汇赞颂于她。又有这么多人为了耶路撒冷不惜牺牲一切,多少伟大的历史人物和这里产生关联,这个充满神性与冲突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样?
耶路撒冷这个名字真的很好听,感觉神秘而充满历史感,读起来还上口。这座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几乎见证了中西方文化全部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整个城市本身也是不同时代文明的堆积。说起来,也就是和咱们中国文化的关联不大,整个西方和中东历史都和这个城市有关。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矛盾,巴以之间的矛盾、宗教之间的矛盾、同一宗教不同教派的矛盾,都在这里集中爆发,这里见证了太多破坏、流血、暴力,但如今这里还是多民族多宗教共生的集合,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具有这样的历史地位。所以说,即便不是宗教信徒,一辈子也应该来这里感受一下。
关于耶路撒冷的历史,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所以才有了那么厚的一本《耶路撒冷三千年》。大体来看,古时候,所罗门王和大希律王先后建造圣殿,耶稣受难,穆罕穆德夜行登霄,十字架东征,萨拉丁灭掉耶路撒冷王国。近代,英国无力协调以色列建国问题而撤出中东。到现代社会,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老城,沙龙强行参观圣殿山引发大规模冲突。作为犹太人心灵的圣地,他们流散上千年不能回归家园,1948年建国之后,他们既要努力捍卫自己来之不易的祖国,也要寻求和平解决巴以冲突的办法,这才有了萨达特、拉宾这样的智者为和平而付出,也有不断的反复,也造就了以色列如今全民皆兵、高度警惕,军事实力强悍,创业兴盛的现实。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生活在同一国土,同一片天空下,但彼此交融与疑忌并存。以色列就是这么纠结的国家。因此我也打算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不同历史遗迹,分三篇来介绍这个城市。
耶路撒冷的核心当然是老城区,这座方圆一公里的古城就是风暴眼。以色列建国的时候,这里曾经被划入巴勒斯坦。以色列国土狭小,处在几大中东强国的环饲之中。阿拉伯国家当然不服气,所以阿以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战争,但是阿拉伯国家不太争气,以色列越打领土越大,先是夺取了西耶路撒冷,然后又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从约旦手里抢到了老城,并把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永远的首都。耶路撒冷的核心景点自然也在老城和周边。
其实特拉维夫离耶路撒冷很近,一小时车程左右。进城之后,第一印象就是所有的建筑都是土黄色,这和本地的石料有关。我订的酒店距离老城区不远,放下行李背上相机就出发。因为是安息日,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让人觉得有点怪异。只是在路口遇到一个老头开一辆奔驰出租车,问我去不去伯利恒,一天只要60美金,我跟他搭了几句就谢绝了。后来才知道,这一带就拉客的水平来说,这老头算是很低的,别说犹太人会做生意,阿拉伯人做生意也是超厉害的。
耶路撒冷老城呈正方形,基本上每个边是一公里,共有8座门,分别是雅法门、大马士革门、新门、希律门、粪厂门、锡安门、金门、狮门,其中金门是永久封闭的,据说世界末日的时候才会打开。雅法门是最主要的城门,其实这里如今只能说是个豁口。进去以后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游人如织,繁华喧闹。我不由得有点失望,这不就是普通景点吗,市侩气扑面而来。老城区里一共是分为四个区,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分属不同的教派。分别是基督徒区、穆斯林区、犹太区和亚美尼亚区。不要小看后者,亚美尼亚是世界上第一个遵奉基督教的国家,如今亚美尼亚教派也是基督教里一个独立的教派。穆斯林区是面积最大的,而雅法门一带属于基督徒区。
走进一道小巷,里面上上下下的石级,两旁都是小店,售卖各种纪念品和食品,当然也少不了我喜欢的石榴汁,游人身在其中还是比较拥挤的。行进到稍显破败的地方,就属于穆斯林区了,不过我的目标是哭墙,就沿着四处可见的路标前行,没怎么停顿。哭墙这个词,大多是中国人也听说过,这里也叫做“西墙”,这是属于大希律建造的第二圣殿的一部分。简要介绍一点历史,所罗门王为犹太人建造了第一圣殿,后来被巴比伦摧毁。希律王时代重建了圣殿,耶稣曾经预言圣殿会毁灭。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提图斯率军攻入耶路撒冷摧毁了圣殿。之后犹太人进入大流散时期,拜占庭帝国统治之下,犹太人每年可以在圣殿被毁的纪念日来此祷告。此后随着统治者的更换,能否祷告的政策也不一样。到了以色列建国,这里归约旦管辖,禁止犹太人祷告。直到以色列完全占领耶路撒冷,犹太人终于能在祖先的圣地祈祷了,而当时率兵进入的就是后来的和平使者拉宾。此后以色列拆除了哭墙附近的很多建筑,使这里成为一个广场。所以说,哭墙可以说是犹太人苦难史的象征,是真正的精神家园。

以色列女兵,就如同古墓丽影中的劳拉

这种七枝烛台Menorah是犹太教的象征,也是以色列国徽中的重要符号

从哭墙附近眺望,圆顶的是阿克萨清真寺,远处密密麻麻的是橄榄山上的犹太人墓地,因为《圣经》说最后的审判就发生在圣殿山,所以犹太人死后葬在这里希望离上帝近一些

哭墙和上方的岩石圆顶清真寺

眼前是考古公园,后方是橄榄山上的犹太人墓地

哭墙前的广场,这条木质廊桥是非穆斯林进入圣殿山的唯一入口
快走到哭墙的时候,忽然看到大量的以色列女兵,荷枪实弹聚集在一起,不知道是训练或什么集体活动。要知道,以色列犹太人除了那些极端正统派,是要求人人服兵役的,街头带枪的人也比比皆是,所以以色列女兵就成为独特的风景。这些女兵嘻嘻哈哈,全然没有什么警戒的气氛,我走上去给他们拍照片,她们也非常乐意。我就拍到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古墓丽影。不过以色列是个尚武的国家,也许当真正有危险发生,她们也会马上投入战斗。
哭墙终于展现在眼前,是由黄色石块垒成的,长约50米,前方是个比较宽阔的广场。这里面分为两个区,三分之二的位置允许男士进入,而三分之一属于女士。哭墙上方,一道木质的廊桥穿过,这就是非穆斯林进入圣殿山的唯一通道。游客在这里被告知不许拍照,男士如果进入祈祷区域,就要戴上一个小帽(有一次性的,在门口发放)。大家会看到,犹太人在头顶戴个小圆帽是最典型的特征。我一直不知道这个小圆帽怎么才能固定稳住,似乎有的人是用卡子别上,不过直接戴上只要不做剧烈动作,问题也不大。这个小圆帽就代表人类和上帝的联系。当然犹太人根据不同派别,也会带不同的帽子。传统的犹太人,不论什么气候,都穿着黑色外套、白衬衫,带着黑色礼帽,看起来就显得很严肃。他们前额两侧的头发不能剪,所以会打着卷垂下长长的两绺,还留着长胡子。有的会戴非常宽大的圆皮帽,不知道为什么不怕热。犹太人也分为几个派别,世俗化的人除了要过安息日之外,看起来和其他人无异。而很多极端正统派的犹太人,没有正式工作,终日研究经卷。总之,犹太人还是非常重视传统的,比如“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佩雷斯总统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但当天是安息日,按教规不能乘车,他不顾高领年迈,从驻地走到体育场。
走进祈祷的区域,里面散乱的放了很多桌子,有人坐在桌前捧着经卷研读。而大部分人是趴在哭墙之前,有的沉默,有的默默低语,墙的缝隙不小,有的地方长出了枝芽,更多的地方塞满了祈祷的纸条。我也趴在这里默想了一会儿,这里承载了那么多人的心灵寄托,想必有些灵气。旁边有间屋子,外面看起来像是洞穴的入口,里面摆满了书架,应该都是供人取阅的经书。还有白发苍苍的拉比,面前有一卷巨大的经书,这经书一个健壮的人估计也扛不起来,卷成一个大卷轴,上门的文字也是大号的。这就是犹太教的经典Torah。拉比抑扬顿挫的高声朗读,旁边还有信徒一边聆听,一边前后摇摆身体,显得非常之虔诚。
此次耶路撒冷之行,我到哭墙来了三次,有一次是犹太新年的晚上,聚集的人就更多了。站在哭墙前方的高台上俯瞰,上面就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圣殿山。岩石圆顶清真寺的金色圆顶和阿克萨清真寺的青色圆顶就在眼前。两个宗教本是同源,信徒在相连却不能想通的两地祈祷,这哭墙就是现在巴以局势--中东局势--世界局势的写照吧。
来耶路撒冷的第一天,傍晚前回酒店歇了一会儿。晚上出门是6点多,街上还是寂静的,到晚上9点之后,街上忽然全是人,所有的商城、饭馆都开门了,特别的热闹。安息日结束了就这样,居民们出来过夜生活,这也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