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寻幽(61)怎样才能有个好玩的民航博物馆

标签:
民航博物馆客机杂谈 |
分类: 东游西逛 |
4个月之后,恢复“闹市寻幽”系列。
偶然才知道北京老机场路边上有个民航博物馆,出于对航空的爱好,马上前往。事先在网上查了一下,官网内容比较贫乏,其他旅游网站上的评价也比较差。第一次去的时候,说是因为临时整修,居然关闭了,第二次又去。果然,游客不多,当得起“寻幽”二字,整体的评价,则是“大而无当”。
其实北京有三个和航空有关的博物馆,最大的航空博物馆在小汤山,以飞机众多而闻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也有一座航空博物馆,特定时间才开放。这一家是以民航为主题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持身份证取票即可,这几乎是我对博物馆唯一的好印象了。正对着小路,民航博物馆的造型像航空发动机,像是要把游人吸进去。门口有一块大的金属牌,刻着捐赠名单,空客以2500多万成为最大赞助商,个人捐助者里,也有前任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的身影。
博物馆的一层,实际上就是通道,两旁悬挂着几架老飞机或模型,真正的展区,需要下楼梯到地下部分。首先会看到中国民航发展史的展览,以展板陈列为主,文物并不多,最先看到的展品就是历代领导人关怀的题词、批示等,一下子就为展览定了调。其实中国的民航史开展的并不晚,并且不乏亮点,包括冯如的飞行、抗战期间驼峰航线、两航起义等,但这些内容,压缩到三分之一即可。有些内容实在是意义不大,比如历任民航总局局长和历任航空局政委的大幅照片。因为这样的博物馆,首先要想到定位是什么,是展示领导的业绩,还是让参观者对航空产生兴趣?对于小朋友,应该多一些互动设施;对于爱好者,应该多展示他们所津津乐道的内容,比如增加各种特殊涂装的飞机模型展示;对于好奇的观众,也可以有飞行员和空乘的工作过程揭秘等等;即便是讲民航的发展历程,也应该包括从事故中吸取教训,但展览中只提到了东航客机成功迫降,对历年的重要事故都没有提及;出于加强理解的目的,也可以就当前民航引发的社会热点进行一些展示说明,比如延误引发的旅客纠纷,旅客缺乏常识导致的常见问题等,这些都比领导关怀要更有价值。所以说,展览的内容,可以说是太过贫乏、僵化,当然,类似的问题,也在铁道博物馆中出现。
馆内也陈列了几架飞机,最醒目的一架,是曾经成为毛泽东专机的伊尔14型,登机参观还得单独收费。其实这飞机毛本人也只乘坐过两次。我国的展览就是这样,跟领导人有关,就马上值钱起来。当然,之前的历史阶段,能坐飞机的也不是一般人,领导人专机如此特殊,也可以理解。
馆外有面积很大的空地,估计建馆时就是为了陈列飞机,但实际上只有11架,而且保存状况都不太好,四周荒草丛生,不知道是不是经费的原因。
整个参观时间也就用了1小时,感觉建这个民航博物馆就是应付差事,并没有考虑参观者的爱好和需求,挺让人遗憾的。中国民航发展这么快,航线越来越多,机场建设都是高大上,不断新建航站楼和跑道,新飞机也是买买买。相应的,乘坐飞机的人也是越来越多,民航的爱好者也不少,文化建设就更有必要跟进,应该有个与民航发展现状相符的体验展示中心。民航博物馆,建筑不小,内容却完全跟不上,希望这座博物馆,以后能有些变化吧。

馆内展示的模拟驾驶舱

发动机

毛泽东的座机--伊尔14

米-8直升机

运5飞机,非常老的产品,原型是苏联的安-2,飞行速度不快,但是正因为如此,可以在跳伞、护林防火等方面有很大价值,现在还在小批量生产,而且远销海外

馆外展示的运5

歼教5,以前曾经是飞行表演队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