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该打打假行家--也谈门户网站数据问题

标签:
门户网站流量周丽君汽车之家新浪 |
分类: 瞎评胡论 |
今天早上睁眼打开微信,首先看到的就是一篇名为《门户网站泥菩萨过江
汽车频道或被舍弃》的文章,作者是“汽车行业分析师”周丽君。感谢他治好了我赖床的毛病,让我一跃而起,有了拿起笔做刀枪的冲动。我有日子不在汽车媒体圈混,虽然这篇文章批评了老东家,也应该淡定一些,毕竟我也是真切感受到了汽车媒体的迷茫才选择了转型,可能是被批评的各大网站都觉得文章写的太没道理,不值一驳,所以还是我这局外人站出来说两句。
文章的大意是,根据SimilarWeb公布的今年2月各汽车网站流量数据,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的汽车频道不但和垂直网站差距巨大,在本网站内部贡献度也越来越小,成为累赘而有可能被舍弃。本着娱乐大众,正本清源的心态,我先抛出几顶帽子,这篇文章从立意、观点到结论,犯了两大根本层面错误,两大方法层面错误,和一大个人层面错误。
先说根本的吧,这是一篇针对SimilarWeb数据的分析,我无从评价该网站数据的准确程度,但该文章就流量给网站下判决书的方法,让我觉得回到了中国互联网幼年期为Alexa排名打的头破血流的时代,流量对于特定的产品或栏目,或者对网站发展的特定阶段,是重要的衡量手段,但不是唯一标准。特别是针对汽车频道在门户网站的定位而言,不结合财务数据做分析,统统是耍流氓!中国几乎所有综合性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台、门户网站),汽车栏目都是不折不扣的商业变现部门。行业人士都知道,汽车行业广告对门户网站的生存意味着什么,占比有多高。分析汽车频道在全网站流量占比多少,当然应该结合汽车行业广告在该网站各栏目投放比例进行分析。门户网站本来就是靠各个栏目的不同定位实现互补,我作为汽车业内人士,每天看新闻、体育等栏目贡献的流量也比汽车高。每天浏览门户网站用户的需求,和相对低频的购车需求,当然不能等同。门户网站每年汽车广告收入至少是5亿以上量级,而一个100人频道的运营成本,5000万也算不少,这样的利润贡献对门户网站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不能以汽车频道单纯的流量衡量其整体价值,就如同你不能拿法拉利的销量和通用比。新浪董事长曹国伟年初表示,新浪汽车是新浪的支柱。显然,对于各个网站来讲,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收入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利用好汽车行业的问题,怎么可能是累赘的问题?
(本文所有图表均取自于周丽君文章,谨表谢忱)
就算真的拿流量说事儿,好吧,这个网站分析的是PC端网页的流量,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简直就是逆潮流。在我离开新浪汽车的时候,新浪汽车移动端网页流量,已经超过PC端,总体趋势一直是移动端飞速增长,PC端趋于停滞,相信对于其他网站来说都是如此。还不包括微信、微博、QQ、新闻客户端等各网站核心移动端产品带来的流量。各大汽车企业,也在逐步加大移动端投放的比重。以新浪为例,即便不算微博,我估计移动端流量至少占总流量的70%,所以,作者拿着网站30%的流量来给网站下结论,典型的以偏概全。对这一点不知是刻意视而不见,还是思维停留在PC时代。
再说方法性错误。文章从月度覆盖人数、直接来源占比、停留时长、跳出率等几个指标分析了门户网站存在的问题。我承认,从内容的质量、社区建设水平、产品体验等各个维度,及其反映出的用户粘性来看,垂直网站总体占有优势,门户网站汽车频道的发展存在瓶颈,但是文章中对数据的解读方法存在漏洞。比如,对于广告客户来讲,他们关注的显然是整个门户网站的价值,而不只是单一一个频道,那我们从商业价值层面上来看,在用户覆盖的指标上,就应该是垂直网站和门户网站整体来比,那在四大门户中数据最低的搜狐,也远高于汽车之家。我并不是说搜狐一定就比汽车之家对广告主的商业价值大,而是要分清从谁的角度去理解数据。
关于直接来源指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习惯。以新浪为例,门户盛行的时代,新浪首页承载了大部分用户直接来源,这是因为新浪首页的定位是新闻的汇集,用户上新浪,大部分是看新闻,登录邮箱,所以习惯上把新浪作为主页,这也是所谓门户的价值,喜欢看体育、看汽车,也都是习惯性的先进入新浪首页,再进入其他栏目,这个和忠实用户无关。分析直接来源这个指标,不能只看占比,要看非直接来源都是哪儿,说明了网站的推广方式。谁买了百度阿拉丁,百度来源占比就很高,当年易车花了不少代价,是不是说易车的用户不忠实?那今年爱卡接盘阿拉丁,就是花钱买不忠实用户?
停留时长和跳出率的指标,和产品的架构,内容吸引人的程度,社区粘性等指标息息相关,确实是垂直网站有较大优势,在这个指标中,汽车之家遥遥领先,和论坛有很大关系,如果去掉论坛,这两个指标会相对降低。而门户网站面临的困境,是仍然靠首页等重要位置或者SEO等方法导流,或者是靠一些特殊的方法推广特殊的内容,这样提高了用户数,但由于是单条内容导入,会影响停留时间,也容易造成只看一条。大部分网站的产品体验不差,但还是整体劣势造成了这个指标不佳。
但如果我们通盘去看这些数据,就会发现,垂直网站和门户相比,除去汽车之家,也是优势有限。实际上这些数据所反映的问题,是所有传统汽车网站所面临的共同窘境,不只门户网站,作者显然是在这里偷梁换柱了。如今的背景是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自媒体异军突起,电商众说纷纭,用户需求碎片化、娱乐化、个性化,传统上以提供信息为主的所谓“网络媒体”,面临这巨大的转型阵痛,汽车行业广告主也是无所适从,在对互联网媒体的投放策略上,仍然不断微调。用户对汽车信息的了解渠道,从门户、到垂直,从PC到移动,需求是增长的,但又是多变的。即便是汽车之家领一时之风骚,如今也面临瓶颈。过去可以靠买流量入口迅速扩大用户规模,可以靠良好的用户体验树立行业标准,可以靠人气旺盛的论坛维系用户。如今,在这一切手段达到一个顶峰,如果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必面临更大挑战。过度商业化竭泽而渔,会引发用户反感;客户要求以成交结算,即便是效果好,也有天花板;为了应付越来越多主机厂、经销商的线索需求,不得不在用户数据的获取上不择手段;转型电商的各种尝试,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移动端的商业价值尚未完全开发。。。这些困境,不只是一家网站面对。简单的下断语“诸如用户停留时长不及三分钟,跳出率超过50%,你还有什么资格谈发展汽车电商,角逐后市场等?”这两者没有完全的因果关系。在发展汽车电商、角逐后市场等领域,说难听点,大家五十步笑百步,都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作者说门户网站泥菩萨过江,我看垂直网站是铁菩萨也生了点锈。
从整体情况来判断,门户网站确实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没有彻底的转型,也难复昔日盛况,但是至少在目前,基盘用户还在,规模不小,而且商业价值较高,对于广告主来说,仍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特别是品牌宣传层面,显然会保持一定份额,在增长空间方面,门户和垂直面临的压力都是一样的。如果门户网站真的如文章所说做出放弃汽车的结论,那实在是自速其死。
上面谈到,该文章的分析是站不住脚的,那作者用意何在?这就是我要谈的最后一方面错误。这位“汽车行业分析师”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其实,他是文中所涉及的一家汽车垂直网站的数据分析人员。是哪家网站,通读文章自然明白。数据分析是其本行,如果还出现这样的错误导向,一种可能是业务能力不足以胜任该工作,一种可能是职业操守原因,总之我认为都不代表这家大网站的真实水准。315将至,汽车企业如临大敌,也有不少媒体借机生事,所以打假不只是打假企业,也该打打假行家。其实仔细看文章也能看出来,作者针对的其实是搜狐,我就算皇帝不急太监急了。
最后我还得感慨两句。我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感受,不能说完全客观立场,希望读者能屏蔽我的情绪化内容。毕竟,我在新浪工作了16年,见证了门户的黄金时代,对新浪有深厚感情。门户如今的问题,内部因素比外部因素更多,千里之堤。。。我对现状感到遗憾的同时,仍然见不得有人出自不良动机,采用错误观点去抨击我为之奋斗过的岗位。另一方面,我在新浪汽车工作多年,非常为之纠结的一件事就是数据没有作假,却对行业作假无能为力。今年年初,某移动互联网公司高管勇于对称霸行业多年的第三方数据公司开炮,我深深赞赏他们的勇气。当年新浪的数据就很离谱,对业务有不小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站出来,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至今萦怀。所谓的第三方,夹杂着太多内幕,流量有太多的取巧,太多的解读,这种被挟制的感觉,汽车厂商在其他数据上也是感同身受。这几句也是我在文章本意之外,所引申的一点牢骚吧。
后一篇:2016年315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