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屏 媒—对当前车联网价值的一点认识

标签: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金瓶梅互联网生态车音网 |
分类: 车轮滚滚 |
刚刚参加TCC
中国汽车互联网大会归来,感觉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事不同。今年业界交流的主题,直接反应了行业面临的挑战。TCC大会群贤毕至济济一堂,演绎的是一出业界大戏,也是一出世情大戏,所以我起了个吸睛的标题“金·屏·媒”来阐释我对车联网行业现状的认识和想法。
车联网本身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且范围十分宽泛的词汇。在汽车领域,他也可以说是定义最不清晰的概念之一,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既呈现丰富多彩的业态,又体现各自理解的空间,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TCC的产业链五十表才覆盖了如此之大的范围。尽管车联网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不少年,但到现在基本还是各说各话。我们看到在市场上有不少名为“某某车联网”的产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车联网理念。
当然现在更流行说“智能网联汽车”,因为这个概念可以上升到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的高度,其实不论怎么说,大家做的是既相同,又不同的事。传统意义上理解,车联网是Telematics,从远期的方向来看,就是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V2V、V2X体系。
从目前大家可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来理解,车联网是一个云管端的系统,端是汽车传感器以及车载系统,负责采集数据;管解决车与外界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云一方面是运行信息平台,汇聚车辆数据,另一方面它还要对接后市场、金融、保险、租赁、汽车共享、救援等多重服务。想要从车联网淘金,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关键的第一步。
车音网作为一家在车联网行业摸爬滚打8年之久的公司,通过不断试错和艰苦的实践,对车联网也有基于自身业务的理解,因此提出了自己是“中国智能汽车运营商”的定位。我们认为,在无人驾驶改变交通大环境之前,车联网可以首先改变汽车的定位,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到一种生活空间,与家庭、办公室和其他公共场合无缝对接。前者解决从A到B地的通勤需求,以及提速、过弯、路感传递等感官上的刺激。而后者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服务,而解决精神、物质上的需求,这将直接导致买车、用车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车联网大大延展了汽车的价值空间,他覆盖了汽车全生命周期,从最初的汽车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再到用车过程中的信息娱乐、车务服务、紧急救援,还有后市场、汽车共享、租赁等,以及智能交通、车路协同、乃至自动驾驶都包括在宏观的车联网的范畴之内。同时,车联网也涵盖了多重主体,这其中,包括用户、汽车制造商、硬件提供商,以及各类应用与服务的提供商,汽车经销商,以及移动运营商等。
车联网从技术路径改变了汽车,而在另一个意义上,汽车的内涵也在通过模式的变化而进行着嬗变。所以,车联网是传统的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结合点,实际就是汽车的互联网化过程,是汽车行业互联网+的工具。在这里,车联网体现出的,不完全是技术层面的因素,还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写照。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行业体现出合作与博弈的关系。主机厂的优势在于汽车的供应链以及传统销售环节,而互联网公司精于场景理解、商业模式整合。两者的结合,需要车音网这样的中间件。我们绝不谈颠覆,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颠覆的过程;我们也不会造车,我们对造车心怀敬畏。这次会议上,互联网公司的调子明显降低,主动不提“颠覆”,并不是主机厂越来越强势,而是互联网公司通过摸索逐渐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你情我愿、渐进、逐步产生聚变的过程。对于车音网来说,针对车主全生命链周期的一系列过程中,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增值服务,是发展方向之所在。
金--车联网商业模式
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车联网,就决定了车联网的商业模式。
任何一家自认为从事车联网的企业,都不愿意靠单纯卖硬件,卖license挣钱,即便现在这种方式还赚钱,大家都在等待着那只付费的猪。目前的车联网,概念大于实际,着眼未来大于脚踏实地。受限于用户的基数,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车联网还没有可被证实完全成功的商业模式。销售车载软硬件,以及服务费的模式都比较初级,消费者购买兴趣不强烈,服务跟不上,续费意愿不足,这也只是零部件供应商的模式。
理解商业模式的关键之一,是理解人们在车载场景中的需求。汽车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空间,而在汽车场景下的服务,许多是要实现汽车与多个生活空间的无缝衔接。要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服务,核心是要做到技术、设备、系统、数据、需求、资源等与服务的相互整合及打通,而不仅仅是无机的堆砌,死板的存在感。
提到这里,大家都喜欢说一个词“生态”,这个词最近被炒的很热。我在百度百科上查到,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我在百度搜索前10页,所有的结果都和环境保护有关,和互联网无关,所以说,这还是一个生物学上的词汇。在生态范围内,生物和环境相互影响,动态平衡,并且是开放的,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对于汽车业,塑造生态就要求生态中的各方要成为统一整体,紧密配合,形成联动,同时还需要保持开放,保持用户活跃、引入外界资源。
但塑造生态谈何容易,目前的车联网,缺乏用户在数量和认知的基础,我们走到会场外的南京路,随便问一个路人,什么是车联网,他很大可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各个汽车厂家和互联网公司也是各自为政,很难满足生态的基本条件。
先看看车联网用户数量及分布的问题,从不同的预测数据来看,2015年,中国车联网应用及服务渗透率可能达到7.5%至10%,到2020年,中国车联网渗透率可能达到20%。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5亿,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两亿,今年车联网用户总量大约在1200到1500万人,到2020年,车联网用户规模就将在4000-5000万这个规模。
尽管规模不小,但不能盲目乐观。首先是车联网用户的范畴,我们如何去定义他们,前装算,后装算不算?是不是手机放在车上也算车联网用户;第二是用户的分布特性,一方面,车联网用户品牌较为分散,各家企业都在用着自己的标准,因车企而异,从外界杀入的生态,只能浮于表面。目前很难用一个通行的产品全统一天下,各个汽车品牌之间又无法实现互通。此外大部分车联网用户分布在一线城市,主要是因为一线城市地域大,用户在车内时间长,服务需求多,不确定的需求多,全国范围看,市场培育依然需要一个过程。
在车联网消费方面,也有一些问题。首先,车联网服务很多是低频消费,比如救援等安全服务,谁都希望这样的服务不发生或者是定期性的服务。从这两年市场的情况来看,O2O行业多数还在摸索适合的道路,距离自供血还有距离。同时,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车联网服务就是将众多Apps植入一个终端,车联网的问题,也不是一款应用可以解决的。现在公认的车内需求很少,市场空间有限。对车载环境、用户需求的理解,以及设备、数据、服务等之间的有机联动与链接,才是赢取用户的关键。
理想虽然丰满,但现实确实骨感。好比说潘金莲喜欢武松这样的,却嫁给了武大郎,不得不勾搭西门庆。所以说,做车联网行业的,不风骚不行。
所以,目前所谓的生态只能是以“局部”来“布局”的过程。手机端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动辄百万千万级的日活,和车上的用户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不对等的规模,产生不了化学反应。与其大谈生态,不如先实现软硬件和服务的循环。当然,我们对前景还是非常看好,毕竟这是一个充满潜力,投资热度高的行业,随着5G时代的到来,软硬件客观条件的具备,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对用户心智的解放,车联网的生态,是不太远的美好未来。这个未来,是基于脚踏实地的工作,以及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样一个艰苦过程。就如同阿里汽车的同仁所说,眼前是一堵墙,我们努力推动他。我们没有推土机,能做到的,就是帮着松松土,拿锥子戳几下。所以,我对目前勇于塑造生态的公司充满了敬意,我也希望有你们的实力和勇气去做更多的事情。
说到底,车联网的商业模式其实还是要解决好“云管端”的问题。车音网,主要是致力于端和云。在端方面,我们与主机厂合作,深度参与车载系统的定制开发,同时也研发了自己的车载Rom,而在云方面,我们也在做着车联网平台与车联网服务的落地实践,2015年是车音网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实现了多家重要车企,多种形式的运营服务落地。现在这个阶段,主机厂有利用互联网改善服务的意愿,拥有的用户数据没有充分利用,且拥有品牌背书,基于B端需求,开展C端服务,是比较靠谱的路径,正所谓郎情妾意。
屏--车载智能终端用户体验
第四屏曾经是一个非常火热的概念,甚至成为了车联网的代名词,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第四屏几乎成了鸡肋。目前车载屏幕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片面强调应用数量,强调入口意义、强调多和炫,但是背后的服务并未打通;二是搭载环节的成本压力,后装市场的屏幕,有的体验做的非常好,但价格过高用户不买单,这也是因为周边的服务还跟不上,5000元可以买到初步建立生态的60寸屏幕,车机才8寸屏;而前装市场,车企也需要考虑汽车成本问题,车越卖越便宜,车载屏幕贵了,用户不会买单;第三,用户也面临使用成本问题,车机上功能和应用的研发节奏,和移动互联网完全不一致,上车的功能已经老旧,手机上的快速迭代,无法在车机上对应的实现,屏幕功能的升级频率低,同时许多设备的功能不够好用,导致用户宁可使用手机。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第四屏的存在价值。首先是数据之争:我们看到,目前无论是CarPlay还是Android
Auto,还是OBD+App模式,都面临着与主机厂进行着车辆数据博弈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利益,更涉及到安全。其次,车机屏幕不可取代,并不因为它的尺寸比手机更大,同时还取决于操作的便捷性,各款车型根据车内环境,定制的各类操作与按键布置,是基于安全的用户体验。前一阵朋友圈流传的照片,生动的诠释了驾车玩手机的危险。此外,硬件本身的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面临事故时,应该给乘员做出足够的保护。
双屏互联技术,目前很多企业都在采用,这也是车音网的核心技术之一。车音网已经和高德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将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双屏互联技术。通过手机与车机的屏幕互联互控,可以提升行车安全性,丰富车机应用,解决汽车上网问题,但双屏互联技术,也是一种几年之内的过渡手段,是为了解决车内上网和应用体验等客观条件不具备的现实问题,在现阶段,体验好,操作简单,适配能力强,真正使用的用户多,才是王道。长远上来看,手机依然要让位于车机。
刚刚提到,做好服务,要解决云管端的问题。车音网立足于在端的层面解决好用户体验问题,做好智能车载终端交互,成为一站式服务入口,面向未来车生活,自主研发了原生车载Rom,名为DrivoS。
DrivoS有如下特点和理念:
·以车载语音交互为基础,满足车载环境下的高频、高标需求;车音网研发的车载抗噪语音识别引擎,保证用户在车噪环境下,可以清晰地通过语音,启动车载电话、启动导航、控制音乐、搜索兴趣点和远程救援等。重点解决核心需求,比如和高德导航深度定制,全程通过语音实现导航;云电话功能同时支持IVR一键拨出,以及自然语音拨号功能。通过语音交互,带来便捷、安全的体验,而且可以支持自然聊天。通过声纹技术,可以实现用户识别和不同用户的切换。
·自然语音识别以服务达成率为第一位;语音识别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单纯的追求准确率,永无止境,车音网注重服务的达成率,当两次无法准确识别时,系统会自动接入呼叫中心的人工服务,保证客户需求的达成。
·极简的界面设计,清晰的视觉形象,保证安全和良好的用户体验;通过语音可以实现一键唤醒,界面设计上遵循简洁、直观、易操作的原则,几乎不需要任何学习成本,暗色背景与醒目内容搭配恰到好处,突出主要功能,当前不重要的部分被弱化或隐藏;同时还支持各种手势操作,轻扫即可完成,这些都是为了减少驾驶过程中的视觉干扰;
·云媒体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用户在车载环境中,更倾向于收听播出方提供的内容,比如说听广播,而不是主动寻找的过程,所以车音网开发的云媒体功能,提供了对应不同用户特点,不同汽车品牌的专属频道,播放定制化的内容,同时,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以及当时的路况,实现不同节目的精准推送。例如,用户听一首歌,如果不喜欢,就可以快速划过,系统会记录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开放性方面,支持多屏一云,支持双屏互联技术,支持等手机、行车记录仪、HUD、OBD等智能终端的数据接入;可以实时了解汽车的行驶状态,和用户的驾驶情况。还可以引入第三方应用,以及线下服务加入,并进行定制化开发;
·安全性方面,对数据、传输、权限等的严格控制,保证信息安全;采取严进严出的策略,避免车载信息泄露,保护车主隐私,保障行车安全。
·支持车载总线处理,实现行车和用户使用数据读取和应用,以及远程控制功能;
目前车音网也在为主机厂做定制化的开发,9月,雪佛兰全新迈锐宝的MyLink2.1车载互联系统上,搭载了车音网开发的自然语音识别、双屏互联功能及多款车载应用。云端的语音识别技术,可以使对话更自然,解决导航、电话、媒体等需求;双屏互联技术,支持wifi,支持IOS和安卓双平台,可以实现反控,手机自适应车载屏幕,支持1080p播放。MyLink2.1系统受到了媒体的高度赞扬。搜狐汽车认为,MyLink2.1与上一代产品相比,有较大的升级,在手机双屏互联、智能语音输入和云服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爱卡汽车认为,迈锐宝的改变,是基于易用性和更广泛的受众面。网易汽车认为,语音控制的准确率要比其他对手高出不少。
媒--数据传输渠道
屏的部分,只是表层呈现给用户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数据的提取、传输、应用,这个过程就是“媒”的体现。这些数据,既包括车况数据,也包括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是车联网的核心价值,也是破局的难点。这些数据的应用,将会给用户带来新的贴身服务的感,也会改变用户用车习惯。现在的状态,就是主机厂数据不开放,车联网公司运用不规范,就是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车音网理解的车联网平台,前端是感知,包括智能车载交互技术和服务整合,后端是数据的采集和利用,和车辆的安全技术、控制技术等。车音网具备车联网平台的开发能力,将会分为硬件层、系统层,中间层,应用层。在传统的TSP业务基础上,通过自然语音识别技术,串联驾驶状态下的车主需求;结合用户的使用数据,对接线上线下的第三方服务;同时连接手机与车机,适配多种终端;并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好线上运营。当然,前提是安全机制有保障。在车主用车的全生命周期,所享受的所有服务,都和车上数据有关,也尽量和车主在其他生活空间的需求结合,以此来改变未来汽车的使用模式。
基于以上的理解和实践,车音网立足于行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协助汽车主机厂加快互联网化进程。我们不只是单纯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而是以车联网平台为基础,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把握和分析,整合覆盖周期长,体验好,形式多样的增值服务,是我们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公司颠覆或者造车概念的战略方向,也是我们所认可和坚持的车联网落地过程。
网上有个梗,说的是5年前,对比如今社会发生的巨变,从现在起的5年后,就是2020年底,我想那时的业态和现在一定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多是我们现在无法预料的,但是我们一定对互联网在汽车上发挥的价值习以为常,也不会再纠结于互联网和汽车谁在前的问题,而是水乳交融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