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伦敦自助游阿尔伯特大厅弥赛亚圣保罗大教堂歌剧院的幽灵 |
分类: 东游西逛 |
这一篇是我此次寻熊之旅的收尾了,每次出来玩,和音乐有关的项目都是不可或缺的,伦敦作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城市,每次我来这里,都会特别安排。这次我更是在做行程时就仔细考虑,不错过每个珍贵的晚上。这次一共参加了三场和音乐有关的活动,特点各异。这个主题虽然未必是其他人之所爱,但对我来说,必须成为难忘的记忆。
第一次来伦敦,就去看了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段经历写在了上次伦敦游记中,因为我实在太喜欢这出了,看了如此之多的版本之后,看实际演出反倒有些失望。这次来,看的是经典的《歌剧院的幽灵》(《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也译作《歌剧魅影》,可以说是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里最著名的剧目。来到伦敦或者纽约,音乐剧不可不看,有很多人可能会以为这是非常“高雅,严肃”的艺术,其实不然,不过我不是说音乐剧低俗,而是高雅、严肃这样的词儿在我国被玩坏了。本来是很好听好看的演出,非得用高雅的名义把别人吓住。音乐剧集成了复杂的情节、华丽的布景服装、热闹的舞蹈,更重要的还是流行、古典风格兼备的歌曲,可以说是舞台艺术的集大成者。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是音乐剧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很多代表作都成了音乐剧艺术的经典,其中当然少不了《歌剧院的幽灵》,这出剧的剧情比较复杂,发生在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这个地方是巴黎最漂亮的建筑之一,来到巴黎的中国游客,大多经过此地时发出一声惊叹,然后就急忙前往附近的老佛爷百货购物了。传说这个歌剧院就建在一片地下湖上,所以这出音乐剧中,男主角“歌剧院的幽灵”就藏身于地下湖中。男主角非常喜欢歌剧院的女演员克里斯蒂娜,他帮助克里斯蒂娜唱歌,为她谱曲。然而克里斯蒂娜却心属剧院老板,出于嫉妒,幽灵在剧院中导演了一系列混乱事件。生死关头,克里斯蒂娜展示了自己的坚定爱情,感化了幽灵,放过了他们两人,独自消失。其中有很多相当知名的唱段,剧目一开始的序曲就是耳熟能详的主题旋律。由于剧情发生在歌剧院,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古典音乐元素,所以爱好不同的听众都能接受该剧。如今,这出剧目每天在女王陛下剧院演出,虽然说莱斯特广场中间的亭子每天卖半价票,不过看起来不包括这样的热门演出,我直接去剧场门口买,也买到了当晚的票,可能跟此时并非旅游旺季有关。伦敦西区大概就是SOHO区以莱斯特广场为核心的周边地区,分布着很多剧院,分别相对固定的上演着剧目,这些剧场普遍年代比较久,剧场空间也不大,所以有的座位观剧空间是受限的,比如说受到二层的遮挡,而在某些场景下无法看到舞台全貌。不过经典就是经典,舞台的调度历经多年的磨合,基本上处于完美的状态。我有点担心演员们天天演出此剧,会不会有些疲态?反正我在看音乐剧的时候,心理上总是受些影响。不管怎么说,纯从欣赏艺术的角度,以及向经典致敬的角度,这出《歌剧院的幽灵》都是很值得一看的。
之前的文章写过圣保罗大教堂的建筑与历史,在软实力方面,圣保罗大教堂也非常有特色,这里的唱诗班世界知名(唱诗班的座椅作为艺术珍品也是世界知名),想欣赏音乐艺术,莫不如来此参加一次宗教活动。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各种宗教仪式的时间以及基本流程。我就选择了一个晚上的“Service”(礼拜),时间是18:00。大教堂是收门票的,可是你在活动的开始前赶到教堂,并且和工作人员说明是参加活动的,就可以免费进入,而且会发给你一本小册子,记载着活动的流程。走进教堂,看见这里的座位大概能容纳上千人,已经坐了一多半,我往前走了走,找了个离圣坛比较近的座位坐下,这之后,就需要安静了,不能随意进出,不能拍照,更不能喧哗。其实,在这个仪式中,唱诗班是移动位置的,所以坐在哪边都行。从小册子上看,当晚的活动是和基督降临节有关的仪式,这是圣诞节来临前的重要节庆。(请原谅,我实在是不了解基督教的仪式流程,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网友海涵)。小册子上介绍:我们这里代表了天主教圣公会的传统,我们欢迎其他信仰或者没有信仰的人来参加,在这里,你就是见证我们的传统。
圣保罗教堂的管风琴世界知名,在仪式开始之前,管风琴就已经开始演奏巴赫、门德尔松等人的一些乐曲,让奔走一天的我,感受到身体的放松和心灵的宁静。晚6点,仪式正式开始。唱诗班成员人手一只蜡烛,唱着圣歌从教堂大门走向中间,这也是从西向东行进,代表着从黑暗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管风琴的伴奏也同时响起。所有人都站起来,身体朝向随着队伍行进的方向移动。小册子上写明了每个阶段的内容,比如朗读圣经、或者唱赞美诗等,有的是唱诗班来演唱,有的是由牧师领唱,有的是要求现场观众一起唱,凡是要求观众参与的,小册子上都用粗体标出,旋律也比较简单,我这样毫无基础、首次参与的人,也能跟着哼唱出来。何时站立、何时坐或跪着,小册子上也写的很清楚。虽然我不信教,但是圣洁的音乐,让人感受的力量与光辉,长时间处于浮躁状态的我,竟也觉得无比空灵。无论是听牧师读圣经还是参与到赞美诗的演唱,都丝毫没有语音和文化上的不适。不到一个小时的活动,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这种体验,应该说是超出了期待。
(关于圣保罗大教堂,请参阅前几年的游记《立体游览圣保罗大教堂》)
更棒的一场音乐体验发生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大厅,这座巨大的圆形建筑,是伦敦著名的音乐演出场所,以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来命名,音乐厅北门正对着海德公园,门口还有阿尔伯特亲王的纪念堂,南边就是维多利亚音乐学院。我曾经在这里听过逍遥音乐节的开幕演出,这次听的音乐会名叫“Messiah
from
Scratch”,在英国有一定名气,但我是搜索音乐厅演出安排的时候才得知。单从字面上看,不知道scratch这个词和亨德尔的巨作《弥赛亚》有什么关系,但是这种演出在英语国家比较流行,就是由数千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这部清唱剧。最著名的就是伦敦这个,也是一年一度,和基督降临节有一定关系。《弥赛亚》是亨德尔最伟大的声乐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最知名的清唱剧,当年此剧在伦敦首演,唱到《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在场的英国国王不禁站了起来,此后这就形成了传统,演唱到哈利路亚时,全体观众起立。
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大厅能容纳5000多观众,走进大厅一看,一半的座位上,坐满了合唱队员,他们按声部分别着不同颜色服装。这个音乐厅的格局比较独特,呈圆形,正中央的区域是池座,尽头是舞台,而整个大厅四周环绕的都是普通观众席和包厢,所以合唱队员对乐队是半包围的形态,非常适宜演唱,我的位置也很好,和乐队指挥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序曲刚一响起,心情就按捺不住的激动,因为整个曲子我听了很多遍,相对熟悉。之前也听过一次现场,是某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在王府井教堂的演出,当时就觉得宗教气氛非常到位了,但和今天比,气势差了太多。第一首合唱是And
the glory of
lord,还没开始,就听见哗啦哗啦的巨大声响,那是几千名合唱队员都站起来了,人声一进入,啊,那感觉,头一回,太暖心了,把整个大厅都笼罩在其中,各个声部此起彼伏,犹如一排一排的海浪。我们想象到的那么多人一起唱,都是红五月歌咏比赛,宏大威猛有了,却没有这种充满温暖光辉的声音。亨德尔的作品,很多也是为了皇家排场的需要,比如《皇家焰火音乐》,所以规模越大越对路子,不得不说,好听是真好听,还是有点脱离宗教,多了点世俗的成分,不过《弥赛亚》本身就不是特别“严肃”的宗教作品,就是让老百姓爱听的,所以热闹点也是非常适宜的。
演奏完第一部分,是中场休息,其实也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为什么呢?主办方规定,现场拍卖指挥“哈利路亚大合唱”的资格,现拍现演,早知道有这事儿,我都应该在家好好练练,然后携款前来。眼见着经过几轮竞价,一个老太太以2700英镑中标,她就是合唱队中的一员。于是她走上台来,拿起指挥棒就开始演奏,居然是有板有眼,一看就是有备而来,势在必得,不但有基础,而且练过。大家也都站起来观看,我想全场观众的心都被她激荡起来了,但又压抑住心情,直到合唱在高潮中结束,才爆发出最激动的掌声。对这位幸运者而言,应该说是充满骄傲和荣耀吧,我真是无比的羡慕。好吧,等我以后攒够了钱。。。到了下半场,再次演唱哈利路亚的时候,心情反而不如刚才激动了。这场演出本身也是慈善,票款将捐献给英国心脏病基金会。这场美妙的经历,为我此次英国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过视频看一下哈利路亚大合唱的盛况吧
三场音乐体验,是我本次寻熊之旅中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历时一年,终于把系列游记写完了,可能有些啰嗦,但对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也许伦敦还会再来,但暴走寻熊的过程中这种期待、轻松的感觉,只怕不会再有。现在出门少了,不过还欠着几次经历还没有写呢~~十年博客,继续!周游世界,会的!
伦敦寻熊之旅全部内容:
前一篇:博客十年,感谢有你!
后一篇:巴黎印象:累觉不爱 常忆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