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音乐之旅(七)--柏林墙丰富多彩的绘画与涂鸦
标签:
德国自助游东德柏林墙柏林旅游 |
分类: 东游西逛 |
上篇文章写到我喜欢柏林的两个原因,本文就是谈后者,即冷战留给柏林的遗迹。柏林是个挺奇怪的地方,因为二战,因为美苏的对立,居然将如此一座大城市一分两半,当时西柏林和外界沟通大部分情况只能靠空中往来。东柏林所代表的东德,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和西方阵营交锋的前线,也是东欧改旗易帜风波的起点。其实对于东德这个国家,我没什么印象,相信和我同龄人也差不多,无非是知道体育很强,但很多人吃药,估计年长一些学德语的人,对东德的记忆更深。40多年的历史,给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今在柏林,可以很轻易的通过建筑分辨出东西部的差别,我对此也怀有浓厚的兴趣。在这座城市里,透过这些差别,抚摸冷战的伤痕,能带来独特的旅游感受。
2008年第一次来柏林,也怀着同样的心情去看了几个地方,这次拾遗补缺,走了更多的景点。批判也好,怀旧也好,德国人这种真实记录甚至有点自黑自嘲历史的精神还是挺不错的。这方面最著名的当然是柏林墙,这堵160公里的墙是冷战最著名的象征。随着1989年两德统一,柏林墙陆续被拆除,如今保留的地段不多,一段在波茨坦广场附近,叫做“恐怖地形图”,原先是盖世太保总部所在地,如今还展示了些纳粹暴行的资料,这个地方我曾经去过(请参考本文);另一段在市区东部,名为“东边画廊”。坐地铁U1、U2线到Warschauer
Str.下车就是,这段柏林墙位于施普雷河河边,大概1公里多长,墙上画满了艺术家的作品,也不断有涂鸦覆盖上去,成为欣赏艺术与缅怀历史的综合体。
说起柏林墙,有很多铁与火、血与泪的故事。二战后的柏林,由美英法苏四国共同控制。早在1948年6月,苏军曾经突然封锁所有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当时盟军决定建立空中运输桥梁对西柏林进行补给,此后共有277000架次飞机将150万吨食品空运到柏林,降落在滕伯尔霍夫机场。在这种情况下,苏军于1949年5月解除了封锁。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有260万人从东德逃到西德,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1961年8月13日,来自东柏林的大批士兵和警察在边境上用防御工事构筑屏障。8月15日,东柏林开始建筑水泥墙来代替临时屏障。由此修建的柏林墙使西柏林成为被困在社会主义海洋中的孤岛。柏林墙高约3.5米,顶端有铁丝网,除了墙之外,整个隔离体系还包括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历史上总共有5000多人试图翻越柏林墙,只有约1600人成功,大多数人被逮捕,其中191人被杀。1962年8月17日,18岁的Peter
Fechter试图翻越柏林墙时,当着众多目击者的面,被开枪射中,东德士兵眼睁睁的看着他失血而死。当然也有成功的范例,1961年8月15日,当时柏林墙还仅仅有铁丝网路障,负责守卫边界的19岁的东德士兵汉斯·康拉德·舒曼头戴钢盔,身背步枪,突然大步跃过铁丝网,奔向了西柏林。这个瞬间被拍下,成为冷战时期的经典照片。舒曼奔向了自由,但心灵未得解脱,两德统一之后,他回到故乡,1998年因抑郁症上吊自杀。1989年,受到东欧局势的影响,大批东德人通过匈牙利逃往西德;10月18日,东德领导人昂纳克宣布辞职;此后,从莱比锡开始,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放宽出国旅行和对新闻媒体的限制等。11月9日,东德决定放宽公民私人出国旅游限制,在当时召开的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主持人沙博夫斯基对上级命令有误解,宣布柏林墙立即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通过柏林墙进入西柏林。柏林墙开放的最初三天,有300万东德公民进入西德,到11月19日东德警察局已签发1000多万份私人旅游签证。此后,柏林墙被陆续拆毁,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
如今东区画廊的主要作品,都是在墙东一侧,西边的是涂鸦为主。其实当年西边一侧,都是开放式的,而东部则有壕沟、缓冲区和机关枪封锁。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名为“兄弟之吻”,展现的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亲吻的场景。其余的作品也非常值得一看,有的和历史相关,有的则是幻想丰富,还有环保主题的。由于这段墙面是完全开放的,也有人在这些画作的基础上涂鸦、写字,其中也不乏中国游客的“作品”。对此我只能表示无奈了。

贯穿柏林的施普雷河,东区画廊就在这段河的东侧

东区画廊的起始部分,看起来杂乱无章

从这几张就可以看出,绘画风格相当多样












在一块日本人的涂鸦上面,有人题了上面的诗:万里长城十亿兵,国耻岂待儿孙平,应提十万虎狼师,跃马扬刀入东瀛。写于2013年8月18日,就是我去的一个月前,字漂亮,诗也不错,但形式不妥。





(下集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