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柏林柏林爱乐菩提树下大街柏林马拉松 |
分类: 东游西逛 |
熊是柏林的象征,柏林电影节的大奖就叫做金熊奖,很多大酒店门口都有衣着不同,双手向上托举的熊
此次音乐之旅,我从德国中部的法兰克福出发,开车去偏东北的柏林,再回到南部的慕尼黑,如此折腾完全是为了听音乐会。不过柏林这个地方我太喜欢了,感觉逛不够,两个原因,一个是无所不在的音乐气氛,一个是东西德分裂时期遗留下来的截然不同的城市风格。今天主要说说音乐方面,不知道为什么柏林能成为古典音乐重镇,是因为首都的资源,还是腓特烈大帝留下的爱乐传统?柏林爱乐、卡拉扬是音乐的关键词,他们撑起了柏林音乐的半边天,实际柏林的音乐水准远不只如此。这次我在柏林停留了两天三晚,时间不算长,没有去太多景点,对柏林旅游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我2008年的柏林游记(和当年相比,动物园的小北极熊努特死了,勃兰登堡机场建成了但是还没启用)
来到柏林的头一件事就是“接车”,一早儿宝马的人到我住的酒店把一辆崭新的MINI Paceman送来,棕色车身白色车顶,可爱而颇具动感的外观,让人立刻有驾驶的欲望。该车配备1.6T发动机,动力不俗。在欧洲,最适宜开这种又小又有劲的车子。既能在德国不限速的高速路上耍,又能穿行于古老的街区。(出于文章的整体考虑,我的图解版游记写的是在法兰克福机场就开这辆MINI,忽略了开起亚C`eed那一段,实际上是到了柏林才开始开MINI,这篇文章说的是实话,哈哈)
拿到MINI Paceman,让我开心和激动,正好地库里没什么车,直接开始拍片儿
这次在柏林选了个不错的酒店住,离动物园车站近,房间也比较宽敞
不过在市区,我除了要拍摄车的时候之外,还是以乘坐公共交通为主,倒地铁更方便,柏林市区地铁(U-Bahn)和城铁(S-Bahn)组成的轨道交通网十分发达,和很多德国城市一样,同一股道同一站台可运行多趟列车,时间精确。花6.7欧元购买柏林AB区的单日票,就可当天无限次乘坐地铁和公交车,非常方便。德国的地铁进站都不查票,全凭自觉,但是有抽查,无票的会被罚40欧元(我从没见过)。在第一次乘车之前,请别忘了在打卡机上打票,否则视同逃票。另外,在乘坐地铁时需要注意方向,别坐反了。(辨别方法:站牌和车头上写着本次列车终点站)地铁上下车开门都需要用手按按钮,或者扳动扳手,门可不会自己开的。当然还少不了100和200路公共汽车,慢悠悠看风景更轻松,这两趟公共汽车途经柏林主要景点,如波茨坦广场、菩提树下大街、动物园等。我这次住的酒店又选在动物园车站附近了,就从这儿出发开始逛街。当然上车之前先要吃一顿咖喱肠,我特别爱吃这个。车站边上有个小亭子叫做Curry 36,据说挺有名的,在动物园车站旁边新开了家分店,吃起来就很方便了。德国是肉肠之国,不同地区有自己不同风格的特色肠。这家店卖的咖喱肠特点是外焦里嫩,确实好吃,等待的过程让人饥饿难耐。5欧元的一份,加上薯条,足够当一顿饭了。
S-Bahn地铁站的标志(U-Bahn是蓝色底)
进站的列车
注意手持新买的车票进站时一定要打票
地铁站中国家歌剧院音乐季的广告牌
动物园车站门口的Curry 36快餐店
咖喱肠的味道很好吃
5欧元的一份足以当一顿饭
乘坐100路公共汽车也是不错的选择
坐100路坐到菩提树下大街,这是柏林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了,我逛景点还是从这里开始。下车的地点在宏伟的柏林大教堂,这是普鲁士皇室霍亨索伦家族的宫廷教堂,内部也很漂亮,外表看起来古旧,其实是1905年建成,二战时毁坏严重,后来又重建了。教堂东北侧的柱廊式建筑是“老博物馆”,这里是柏林“博物馆岛”的所在地,也是艺术品的集中地,有许多著名的博物馆,这次出于时间关系就没看。马路对面新修了个奇形怪状的建筑叫做“洪堡盒子”,上次来的时候还没有。好奇地进去看了看,前几层有纪念品商店,也有展览,顶部是个餐厅,也有露台,从这儿看柏林大教堂非常漂亮,也是赶上天气特好,颜色对比特别清楚。菩提树下大街南边有座广场叫做宪兵集市广场,这里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广场之一。这主要是和广场三座主要建筑有关。这一座是柏林音乐厅,由著名建筑师申克尔设计。是柏林除了爱乐大厅之外著名的音乐会演出场所。1989年12月25日,指挥家伯恩斯坦为了庆祝柏林墙倒塌,在此指挥庞大的联合乐团演奏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改名为“自由颂”,这是一场感人至深的演出。我想凡是爱乐者,都会认为这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动人的演绎。
柏林大教堂是一栋非常气派的建筑
看一看正面
这就是洪堡盒子,上次来的时候还没有
里面展出了这一带的历史模型
出售有关柏林的纪念品
来自孟加拉国达卡的一件展品,该城市里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三轮车。
这是柏林最古老的的大学--洪堡大学,1805年由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创办,也是德国的教育胜地。哲学家黑格尔、叔本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等都曾在此求学。这座楼因为外形被称为“五斗橱”大楼。
这是菩提树下大街中央的腓特烈大帝雕像,他是普鲁士著名君主,使普鲁士成为德意志的霸主。他1740—1786年在位,是欧洲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同时还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音乐等领域都有所建树。
宪兵广场上的柏林音乐厅
这是宪兵集市广场南侧的德国大教堂,和北侧的教堂建筑有些相似。
这座教堂名字叫做法国大教堂
其实我来菩提树下大街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去杜斯曼唱片店。这家店位于弗里德里希大街和菩提树下大街交汇十字路口的北侧,是我见过世界最大的古典唱片店。该店地上地下一共三层,地下一层全是古典和爵士音乐。店里按作曲家姓氏排列唱片,也有早期音乐和歌剧专区,在这里能找到很多熟悉曲目的生僻版本,也能找到各大歌剧院、乐团的演出目录,这些目录印刷精美,都是免费的,更重要的是里面的节目就像美食一样令人眼馋,如果不是考虑行李的重量,实在应该各拿一本。在这里的收获,占了我行李的很大重量,幸好有车,要不然后续的旅途就麻烦了。
杜斯曼唱片店大门
唱片店内部,全是卖古典音乐的
可以免费领取的各大音乐厅歌剧院演出目录
唱片排行,德国男高音考夫曼的威尔第专辑排名第一
唱片店马路对面还有个小店很有意思,是红绿灯纪念品店,在柏林有很多家分店。原先东德的行人红绿灯,设计成一个人走动和站立的样子,这是僵化死板的东德难得的小幽默,这一特点被继承下来,如今柏林的街道仍然使用这样的红绿灯,也衍生出了纪念品店。简单的红绿灯标志,被装饰在衣服、书包、水杯、盘子等各种物品上,还是很有意思的。
菩提树下大街的西头就是勃兰登堡门,这里一直是柏林的象征,不过当年也是东西柏林分界的地方。大门上方是胜利女神驾着四匹战马的青铜雕像,曾在法国击败普鲁士后,被拿破仑运回巴黎,之后普鲁士又将雕像夺回。其实这个门看起来也不高,显得缺乏气势。我去的时候,正在举办柏林马拉松,把整个菩提树下大街,包括穿过勃兰登堡门的路段都封起来了。要说我连北京马拉松赛都多少年没看了,却在这里赶上看了一回。9月29日举行的柏林马拉松已经是第40届,柏林马拉松赛坡道少,向来以出好成绩知名,当天天气比较寒冷,风也大,肯尼亚选手威尔逊-基普桑以2小时3分23秒将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缩短了15秒。不过相比成绩,马拉松赛越来越成为文化现象,是运动爱好者挑战自己、感受欢乐的平台。现在国人见识高了,到世界各地跑马拉松成为风尚,这次参赛的就有我认识的人。
勃兰登堡门南边有一处景点叫做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由纽约建筑师艾森曼设计为一片高度不同的灰色水泥柱,一共2711块,大概1、2米高,象征风中的麦田,游客可以从任意方向进入,这个设计至今仍有争议。我看到,有游人躺在水泥柱上面睡觉,这要是中国人,又要被批评低素质了。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勃兰登堡门不远处是国会大厦,这里仍然是德国国会的办公地点,最早建于1894年,希特勒曾经因为这里的纵火案而夺取政权,二战后整个大楼几乎被炸毁,翻修后的大厦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后方巨大的玻璃圆顶。1990年10月2日,德国的重新统一也是在此宣布的。游人如今可以入内参观,但一般需要排队较长时间。
来到柏林,总要登高,这次我选择了胜利女神纪念柱,坐100路公共汽车就会看到这个景点。不过这个地方的缺点是离地铁站太远,当天又赶上马拉松,公共汽车停驶,走到那边着实费劲,再爬楼就更累了。纪念柱位于勃兰登堡门以西,高69米,是为了纪念普鲁士军队的功绩而建,于1873年建成。如今这里也是柏林每年6月同性恋大游行的地点,柏林最著名的男同性恋杂志也是以此命名。纪念柱看起来不算大,不过可以爬上285级台阶到达顶端。周边一片绿色,这里就是柏林的绿肺--蒂尔加滕公园。远处可以看到的建筑不多,包括波茨坦广场的索尼中心以及爱乐大厅,笔直街道的前方就是勃兰登堡门,顺着看下去就是菩提树下大街的另一头--亚历山大电视塔。
下了地铁之后,离纪念柱还有这么远
胜利女神纪念柱坐落在十字街头
胜利女神纪念柱的一层展出了很多欧洲各国的标志性建筑模型,这个是位于莱比锡大会战纪念碑的模型,是为了纪念普鲁士击败了拿破仑
登上柱顶,可以看到波茨坦广场和爱乐音乐厅
这边的一片绿色都属于蒂尔加滕公园,街道前方是勃兰登堡门
这一带是施普雷河,可以看到总理府和火车站
上次我来柏林的时候,没去波茨坦广场,这一带是两德统一之后才逐渐繁华的,如今算是柏林现代化的代表性地区。索尼中心如帐篷一般的屋顶,看起来已经不算特别时髦,但在本世纪初,可算是很未来的建筑。这里有商场、餐馆、电影院、博物馆、赌场等等,夜景胜于白天。其实我主要想说的是波茨坦广场附近那座神圣的黄色建筑--爱乐大厅。从外观看,建筑也不算特别大,不规则的外表倒是和波茨坦广场的风格比较搭配。这座音乐厅建于1963年,里面的座位布局和外观一样,也是高低错落,舞台四周都有座位,保证了各个位置极佳的音响效果,可以说柏林爱乐大厅和柏林爱乐乐团本身已经融为一体。卡拉扬曾经执掌柏林爱乐长达34年,大厅也是他掌权时落成,如今这里的主人是英国人西蒙·拉特尔爵士,但登台的音乐家也更年轻更多元。这次我来看的就是英国指挥家丹尼尔·哈丁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马勒第十交响曲。哈丁不到40岁,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是是如今乐坛最炙手可热的指挥家之一。
票是提前三个月就订好的。离音乐会还有一个小时,音乐厅才开门放人,外面已经排上了长队,估计都是等退票的?我直接到窗口取了票,心中竟有些优越感。进了大厅就不许拍照,原想留些纪念的,不过可以拿到免费的乐团演出时间表,厚厚的一本,很有收藏价值。座位居然是非常靠前的,具体忘了,也就是4、5排,74欧元的票价放在国内也不贵,何况还是世界顶级的演出。马勒并未完成这部第十交响曲,他只写完了第一乐章和剩下四个乐章的一部分,后人根据他遗留的素材整理了多个版本。这次演出的是最为著名的库克版,完成于上世纪60年代。至于观感如何,我不敢妄评,马勒不是随便说的,听马勒的感受和生活阅历相关。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对于马勒第十,也许需要过些年再充分理解。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仍然在听此曲寻找感觉。
当然,大老远儿来了柏林,仅此一场我是不满足的,还想去看歌剧。柏林有两个最著名的歌剧演出场所,一个是柏林国家歌剧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一个是德意志歌剧院(Deutsche Oper
Berlin)。前者在菩提树下大街,原来是东德的地盘,是柏林最古老的歌剧院,这个剧院现在正在整修,不过也有演出。我在这个剧院看过演出。后者以前是西德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出发前三个月,我看到这里将上演西蒙·拉特尔指挥的《众神的黄昏》,但当时订票就已经没有了,此后又托人也没办法,来到柏林又想去门口等退票碰碰运气,也失望而归。可见柏林虽然音乐会众多,可好的演出仍然是一票难求。就算留一点遗憾吧,为了以后再来。值得一提的是,德意志歌剧院地铁站里,有很多瓷砖镶嵌画,下面分别写了作曲家的名字,包括贝多芬、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罗西尼等等。不过我真看不出画和作曲家的关系。跟音乐有关的经历先写到这儿,下一篇重点谈谈东西德问题。
菩提树下大街的国家歌剧院,正在整修中
德意志歌剧院是60年代的建筑
歌剧院地铁站的装饰,看不出和作曲家的联系
这是柏林最出名的商场KaDeWe,共有7层,1层有奢侈品大牌,6层是美食广场
这座威廉皇帝纪念教堂,中间的高塔保留着遭到盟军轰炸后的情景,两侧的多边形建筑都是1961年建的,看起来就像口红和粉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