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试车的几点经验和想法
(2013-07-26 17:19:13)
标签:
试车网络媒体汽车 |
分类: 车轮滚滚 |
最近关于网站试车的经验、质量与评判方法等问题,成为了圈内热点,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都有所议论,我也想根据工作实践,发表一些看法。但我绝对不是试车手,我没有试过500款车,对那些技术指标也不是很了解,我只是列举一些自己的体会。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不能“责己宽,责人严”,但我想先对试车的发起者:汽车企业们说几句,你们组织媒体试车,究竟要得到什么?我想无非是广泛、正面的传播,所有的企业都认为自己的车是最好的,至少是在某一细分市场如此,即便不是最好的,也要写成最好的。因此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特意邀请“大腕”来美言几句。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篇好稿子更重要,还是关系维护到了更重要?我觉得有很多企业会选择后者,其实企业对不同媒体、不同记者的水平也有很清楚的认知,但是为了不出纰漏,他们在面子上对这些“老师”都充满尊敬,但背后不乏议论与褒贬。企业不希望媒体写车的缺点,即使写,也不能强调;弱势的企业希望自家的车跟更高级别的车去比,以体现“跃级”,强势的企业则生怕自己的车和别的车扯在一起发现不足,因此拒绝比较。实际上,很多企业在试车过程中,只希望大家按照既定路线开一圈,好吃好喝,软文准备好,最好大家照此发布,由公关公司统计一下出稿数量即可。
对于大部分网络媒体来说,除了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之外,也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只拿软文充数,网站需要的更多时间对不同车况的体验,需要良好的拍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所以那种拿钥匙上车,只沿着既定路线排成一队从A到B,到地方交钥匙的试车,是无法满足需求的。最好是有单独的自由体验路线,以及充裕的拍摄时间。当然颜色配置齐全的车型、丰富的背景资料和良好的网络条件。(这里我指的是企业集体组织的试车,而不是媒体单独的深度试车)不过也不能否认,很多媒体人并不是来“试车”的,他们有的人拿驾照还没多长时间,有的连手动挡也不会开,有的人开了试驾车就觉得神灵附体,可以“豁”着开,不顾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也有的人拿到试驾车,毫不爱惜,损坏车辆或者违反交通法规,这些人只能说是不尊重自己的职业,不属于讨论的范围。
对所有媒体来说,试车的过程往往是纠结的过程:既要全面的指出车型的优缺点,又要考虑现实的环境说的不能太直接。“网络媒体试车圈”也是个围城,外面的人无比艳羡五星酒店、风景名胜与飞来飞去的满足感,里面的人又疲于奔走在各个城市之间,冒着酷暑严寒拍摄,忍着困倦连夜写稿。所以说,长时间的保持试车的激情并不容易,经验丰富的试车手,再拿到新的车,不需要仔细体验,也能YY出试车报告,但这样的报告连自己都不爱看,更别说打动读者了。当然我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平心而论,试车记者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既然是好工作就要珍惜。
我非常反感汽车企业的人说:“今天是网站媒体试车,明天是专业媒体试车。”“专业”大概是所有媒体的自我标榜,也是用户的需求。但什么是“专业”,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仅仅指驾驶技术和对汽车技术的了解,更多的还体现在如何能够理解车型、理解用户。杂志有杂志的专业,网站有网站的专业,二者有融合也有区别,如果“专业”二字都做不到,也没有资格去试车。网络试车的“专业”,其实体现在对互联网的理解,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形式丰富,二是互动性强。那么网络试车记者需要具备哪几方面素养呢?我的排序是态度、经验、技巧。关于态度,刚才已经说过了,如果是应付差事、或者“毁车”,那根本不具备职业资格;关于经验,试过500辆车当然好,但经验也是逐步积累的,很多媒体的记者试车有分工,比如有的偏美系车,或者有的偏自主品牌,这样固然能对同一级别、同一类别的车了解的更清晰,但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够触类旁通最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过的车越多当然越好;关于技术,当然包括对产品的了解和熟悉,驾驶技巧和摄影技巧,互联网使用等,对网站记者的要求可能更全面,往往驾车、拍摄(图片和视频)、写稿、作图、发布可能都是一个人完成。这里我绝不认为这是“不专业”,相反,一专多能是符合互联网需求的专业体现。
在网络试车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面临很多“纠结”。一些试车稿件,主观观点很多,这种强势的态度往往给人以专业的印象,却也容易引发争议。其实每个试车手对车的理解不同,拿到试驾车的配置、车况、试车环境不同,对车的评判出现区别也是正常现象。但你需要把这些客观条件交待清楚,并且利用合适的方法去表达,比如说图解试车更适合以客观表述为主的看图说话,在微博谈试驾体会时可以以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交流,但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此外,网络试车正在趋向于标准化,即按照固定的顺序,现成的套路来写,有助于分类入库,用于不同车型的对比,但这样的结果就是内容不够鲜活,完成试车的工作更加机械化。我认为,丰富的试车形式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方面要塑造试车手的个人风格,但同时也要积累标准化的试车产品。有很多用户认为,汽车媒体都被厂商收买了,只有大胆批评,指出问题的才是真正的试车。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谁不想直抒胸臆?但现实的客观环境使试车手不得不采取“春秋笔法”,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大环境,所谓“独立车评人”亦然。当前车市主流的车型,都是非常成熟的产品,都有自己值得称道的特色,试车手的作用就在于把车的优点清晰的呈现给读者,同时也不回避问题,但在中国车市的环境下,还是“表扬为主”吧,其他涉及产品体验的行业,不也是如此?
如何去评价一篇试车报告的好坏,我认为并没有一定之规,但这篇作品一定是用心之作。出稿时间是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试车完毕立即写稿,可能印象比较深刻,但也缺乏沉淀,何况还有疲劳的因素。我认为抢时间和保质量是很难完全平衡的,这其中,质量更为重要。当然,在传播形式丰富的情况下,仅仅把完成一篇稿件的时间,作为衡量速度的标准,也未免过时了,在试车的过程中,通过微博等方式第一时间表达感想,和最终的成稿是可以一脉相承的。对试车稿件质量的评价,主要在于用户的反馈,这也是网站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但流量不是唯一的维度,还包括分享、评论的数量,在不同平台的传播效果等,引起用户的讨论和争议就是成功的。当然现在即便是杂志,也在通过更为灵活的形式加强在网络上的影响。
多年来,我们也在不断的摸索网络试车的经验,不断学习和改进,很多同业和竞争对手都在不断给我们以启发,但目前什么是网络试车的标准模式,可以说没有一定之规。从形式上,图形、视频、微博都已成为可以利用的方式;传播上,移动终端和社会化媒体更有利于更广泛的宣传;民间的高人带来的启发,可能具有旁观者清的效果。这次在加拿大进行的全新奔驰S试车是个非常好的契机,因为各网站派去的都是主力试车手,这款车本身又有众多亮点,所以通过本次试车的比较,可以互相学习到很多东西。任何一篇稿件,都是优缺点并存,也不可能覆盖到所有细节,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度,无疑会阻碍进步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