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朱家角谭盾娱乐 |
分类: 爱乐笔记 |
周末在朱家角欣赏了谭盾监制的《天顶上的一滴水》,这个节目号称“实景水乐”,之前看过几次谭盾的作品,心中对大致形态有个估计,不过看过之后,还是觉得比想象中的好看。
《天顶上的一滴水》每周六晚上在朱家角的“水乐堂”演出,虽然是结合景区特色的商演,而且票价不菲,但你并不能完全将其归于商业项目,从整体到细节,很多地方颇值得称道。演出的地点可以说是朱家角最黄金的位置之一,这座水乐堂内高大轩敞,除了四周为数不多的座位和中间的演出区域,并无太多的装饰,有点包豪斯的风格,但是又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所谓的舞台,并没有高出观众席,布置成了浅浅的水面,摆着几个透明的水盆。舞台后是落地玻璃大窗,直接可以看到隔河相望的圆津寺高耸的塔楼。
演出前,舞台上布置好水盆,后面充分借用了圆津寺的景致
当乐曲开始后,圆通寺的僧人在塔上吟诵
演出的时间会根据日落的时间调整,当暮色即将降临,几位演员出场,她们共同的特征是穿着雨鞋。有的拿着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有的则直接站到了水盆前,还有的坐在了水中。其实像这样的演出,音乐或者说是声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演出的场所、周边建筑、借用的景致、看到的效果,都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之前看过谭盾的作品,利用乐手拍打水花、捧起水再流下,还有用杯子等器具在水中敲打,以及水从高处溅落等声音作为音乐。果然,节目伴随着钟声、水声和低声的吟唱开始,后面的大窗缓缓拉开,圆津寺灯火通明,很多僧人走到塔上唱诵晚课。远处若有如无的吟唱,和眼前的水声、乐声奇妙的组合在一起,节奏逐渐加快、声音由小到大,结合水乡、禅院美景,构筑成一幅绝妙的立体音画。这就是第一乐章《禅声与巴赫》。
演出一共分四个乐章,后三个分别是《水摇滚》、《弦乐四重奏与琵琶》以及《四季禅歌》,演员们用各种方法“摆弄”水,甚至在舞台的水面上舞蹈、跳跃,中西乐器的演奏与人声结合,与各种奇妙的声响结合,比如用榔头敲击舞台上的铁板,用小提琴弓划过铜锣发出类似尖叫的声音,演员的肢体动作也是表演中的一部分。舞台上水花飞溅、水乐堂外水波荡漾,舞台上方一股水流坠下如垂珠帘,当乐曲在高潮中结束的时候,大玻璃窗又缓缓拉开,寺庙在水中辉映,月挂中天,胜景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