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魏玛包豪斯歌德 |
分类: 东游西逛 |
安娜·阿玛利亚图书馆,普普通通的建筑,当初也是宫殿,现在珍藏90万册图书
民主广场旁边还有座普通的四层建筑,叫做安娜·阿玛利亚图书馆,这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古籍收藏地点之一。当年魏玛是萨克森·魏玛大公国的首府,安娜·阿玛利亚公爵夫人和其子卡尔·奥古斯都大公都热心文学艺术,请来了歌德担任大臣。1766年,公爵夫人将宫殿的藏书转入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图书馆内,供普通民众查阅,图书馆也以她的名字命名。歌德本人也曾管理过这座图书馆,如今馆藏古籍图书多达90万册,最著名的珍品就是马丁·路德时代印刷的圣经。不过在2004年,这里曾经遭遇一场严重的火灾,5万本图书被彻底烧毁,震惊了全世界。当时馆长冒着生命危险,几乎是在完全目不视物的情况下将最珍贵的那本圣经抢救出来。如今建筑已经复原,馆内播放的记录片也展示了很多被烧毁的图书,经过细致的整理和核对,有部分得到修复的过程。在展馆一层的玻璃柜内,展示了很多珍品,有的书非常厚重,还印刷着图片,历经数百年,仍然色泽清晰,纸质完好。而图书馆的最顶层,是一座洛可可风格的藏书室,进入这里,脚上需要套上大毛毡鞋,以免带进尘土,进入的游客数量也受限制。这里其实是两层高,上面一层是中空的回廊,屋顶装饰着油画,屋内摆放了不少魏玛名人的雕像。屋内主要的陈设当然是书架,这些书架完全是开放式的,分门别类摆放了大量图书,当年歌德、席勒、维兰德这些巨匠也是在这里看书。工作人员拿出一本让我们翻阅,他保证歌德曾经翻过这本书。我看这书,纸质略微泛黄,稍微有些硬,文字印刷仍然清晰,想到200年前的名人也同样捧起此书阅读,颇有些心灵相通之感呢。这间屋子是整个图书馆的核心,但也是当年火灾损失最惨重的地方。房间虽已修复,但还是刻意保留了一些过火的痕迹。
木椅子雕塑(椅子的来历当时导游介绍了,但我忘记了,有博友留言解释说:Lehrstuhl,也是Leerstuhl。前面是教研室的意思,后面是空的椅子。这个椅子所在的位置是包豪斯大学的图书馆)
魏玛古城区的繁华步行街
音乐、文学都感受到了,当然还离不开建筑和设计。凡是学设计的人,都知道“包豪斯”,但知道包豪斯也起源于魏玛的只怕不多。“包豪斯”一词是著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创造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1919年,格罗皮乌斯把魏玛的美术学院和实用美术学院合并成立包豪斯学校,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发源地。后来包豪斯学校迁往德绍,又受到纳粹迫害迁往柏林,后被迫关闭。两德统一后,在魏玛包豪斯学校所在地成立了包豪斯大学,这是一座艺术设计类大学,如今包括建筑学院、媒体学院、土木学院和造型学院。我们得以在校内参观,可惜因为放假,看不到学生上课的场景。教学楼内还保留了格罗皮乌斯前任,比利时著名设计理论家威尔德设计的楼梯。格罗皮乌斯的办公室如今也保持完好,虽然家具略显陈旧,但我们也惊异的看到,房间内沙发等家具设计简洁,屋内办公、会客等空间划分清楚,几乎一百年前的设计,在今天看也不过时。魏玛城另有一座包豪斯博物馆,就在歌德和席勒雕像的对面,不大的面积,仅有一个主展厅,展出了当时这些大师及其学生们的作品。
楼梯墙的装饰
包豪斯大学
大厅内的格罗皮乌斯像
比利时设计理论家威尔德设计的楼梯
楼梯的装饰,是康定斯基还是他学生画的?记不清了,好像是每层不同的色调、形状代表不同的心态
格罗皮乌斯任校长时的办公室,家具有点陈旧了,但设计一点不过时
会客和办公区域区分清楚,灯也有特点
位于老城区中心的包豪斯博物馆
要想感受魏玛的内涵,要么有个好导游,要么懂德语,因为这里的景点,有英文说明的也不多,因为语言的隔阂,使我对这座城市只能了解皮毛。不过一座仅有几万人口的小城,却在德国历史上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承载了如此之多的传统,令人景仰,还是颇值得游览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