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魏玛歌德李斯特瓦格纳 |
分类: 东游西逛 |
魏玛的老城区中心,德国国家剧院,1919年魏玛共和国在此成立,剧院前是歌德和席勒的雕像
魏玛是众多文化名人汇聚之地,如今市内设立了众多名人塑像,普希金虽然没来过魏玛,也有他的塑像
去年秋天,去了一趟德国魏玛,时间不长,收获颇丰,一直没有时间整理,这次难忘之旅如果不留下记忆就殊为可惜了。为什么要叫“穿越”之旅呢,不是为了赶个时髦,此行与名人之后见面,参观了名人的故居和办公室,住在名人住过的酒店,触摸了名人阅读的古书,可以说和这些历史名人有了最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有穿越的感觉了。
魏玛虽然是个很小的城市,但这里对德国的文学、音乐、建筑、宗教、政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欧洲的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魏玛隶属于图林根州,原来是东德的地盘,没有什么特大城市或者著名的景点,恐怕只有香肠有点名气。但是魏玛所出的位置正好在德国的中心,往来便利,再加上数百年前这里的政治空气相对开明,使之成为了名人汇集的地方。魏玛城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歌德和席勒,可称城市的象征,音乐家李斯特、瓦格纳、巴赫都曾在此工作生活。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以魏玛为起点开创了包豪斯学派,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就是以图林根为活动中心。魏玛另一个引入注目之处就是在一战后,德皇退位,1919年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制订了第一部共和宪法,依宪成立的共和国为魏玛共和国。14年后,希特勒上台,扼杀了魏玛共和国。而希特勒统治期间最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也在魏玛附近。
这次去魏玛,首页目的就是观看魏玛艺术节的两场演出,并且拜访了艺术节的组织者尼克·瓦格纳。看这个姓氏,就知道她不一般的血统。没错,她就是理查德·瓦格纳的曾孙女,当然,她也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的玄外孙女(不知道这个说法对不对,因为瓦格纳是李斯特女婿,尼克·瓦格纳是李斯特的第四代后人)。提起瓦格纳一家的故事,可以用四个字总结:豪门恩怨--这延续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完全可以拍出一部精彩的超长电视连续剧。简单来说,拜罗伊特音乐节算是供奉瓦格纳正统的神殿了,瓦格纳去世后,遗孀科西玛努力促成了音乐节的成功,之后历经纳粹的黑暗时代,战后是其孙维兰德和沃尔夫冈共同执掌,维兰德上世纪60年代去世,弟弟沃尔夫冈独揽大权40余年,2010年沃尔夫冈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同父异母女儿爱娃和卡特里娜共同负责音乐节。而我去拜访的尼克·瓦格纳是维兰德·瓦格纳之女,她作为一名功底深厚的艺术理论家,却没能掌握艺术节大权,来到魏玛出掌本地的艺术节,而以李斯特作为重要招牌。这中间的角斗纷争,绝非一言两语能够说清。
李斯特故居的大门,位于伊尔姆花园的一角
Liszt-Haus
李斯特的家,晚年他在此也教授学生
李斯特故居室内,本来是不让拍照,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先拍了一张,屋里放着贝多芬的塑像,屋内有架三角钢琴是从窗户吊装进来的
尼克·瓦格纳女士在李斯特故居前接待了我们。提到家族,她语气中颇为不平。她说李斯特当年为了支持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去世,但今年(2011年)是李斯特逝世200周年,在当年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上,却没有纪念李斯特的环节。她说将来一定要把李斯特的墓迁到魏玛。其实看到瓦格纳女士,就发现她更像李斯特而不是理查德·瓦格纳,她如今主持和李斯特有关的艺术传承工作,可能和这种血统的亲近感颇有联系。魏玛艺术节不只包括音乐会,也包括其他文化形式,不过音乐是主流。2004年,尼克·瓦格纳将魏玛艺术节取名为Pèlerinages,这取自于李斯特的一首钢琴作品。这次来魏玛,欣赏了两场音乐会,一场是小乐队在一所学校内进行的演出,既包括莫扎特第35交响曲、贝多芬第一交响曲这样的古典作品,也有两首新作。让人印像更深的是闭幕音乐会,由英国指挥家诺林顿指挥魏玛国立歌剧院乐团演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尼克·瓦格纳也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诺林顿年过七旬,由于身材过胖,特别是肚子很大,已经行动困难,不过对这首交响曲的演绎仍然是挥洒自如,他常年指挥古乐团,庞大乐队所展示出来的很有清新之风,听来颇为新鲜,且很有魔幻色彩,有好多细节之前没有注意过。由于实际感受远超期待,这可以算2011年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场音乐会了。有趣的是他身穿带扣袢儿的中式丝绸上衣登台。
魏玛艺术节的终场演出,诺林顿指挥魏玛国立管弦乐团演出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参加艺术节的嘉宾注重best-weatern酒店,酒店门口悬挂的条幅,仔细看来,都是著名音乐家,包括瓦格纳、李斯特、舒曼夫妇、柏辽兹等
艺术节一位组织者的座驾,雪铁龙经典的2CV,还请我们试乘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