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巴士底歌剧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巴黎旅游 |
分类: 爱乐笔记 |
巴士底歌剧院已经有20年历史
巴士底广场和中央的七月柱
巴士底这词儿,无论去没去过法国,都应该知道,中学历史课本里有,就连英语课本里都有Bastille。1789年法国大革命起义者攻占了巴士底监狱,这里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象征。当时学历史总让我觉得这地方特阴森恐怖,不过如今巴士底监狱早就没了影,现在这里是一座环岛状的广场(Palace de la Bastille),中央是一座高高的柱子,高达51.5米,柱顶有个象征自由之神的金色天使,此柱名为“七月柱”(Colonne de Juillet),是为了纪念1830年七月革命中献身的革命者。广场南端则是宁静的圣马丁运河。
不过最有名的还是东南侧的巴士底歌剧院,这座歌剧院于1989年7月14日,也就是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日正式落成,是密特朗总体任内的一大工程。这里能容纳2700人,如今也是欧洲最大的歌剧院之一。
我既然来到巴黎,就要继续走遍世界著名歌剧院音乐厅的宏愿。本来第一目标是拿破仑三世时代的经典建筑--加尼叶歌剧院,不过那几天只演出我不太熟悉的芭蕾舞剧,于是订了巴士底歌剧院的票,曲目又是2006年在慕尼黑看过的《漂泊的荷兰人》,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三次现场看瓦格纳了。票价可不便宜,100多欧,大出血本。进场才知道,坐的位置这么靠前,可是我订票的那家网站,压根就没有便宜票。
阵容如下:
乐团:巴黎国立歌剧院乐团
指挥:Peter Schneider
达兰德:Matti Salminen(这个达兰德居然和我2006年看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版本是同一人)
森塔:Adrianne Pieczonka
埃里克:Klaus Florian Vogt(这位是今年在拜罗伊特音乐节的《纽伦堡的名歌手》中饰演斯托尔津)
玛丽:Marie-ange Todorovotch
舵手:Bernard Richter
荷兰人:James Morris
剧院内部共分三层,侧面也有坐席
演出之后全体演员谢幕,中央的矮个子是指挥施奈德
《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相对较早的一部作品,为他后来向“乐剧”的形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也是比较好听好懂的,从经典的序曲开始,剧中有不少非常棒的合唱和咏叹调,让人热血沸腾。本来我买了这么贵的票,但不争气的是,这几天过于劳累,尤其是现场也暗色调为主,序曲演完就抵挡不住困意,迷糊了半天,等第二幕开始了才清醒过来。这简直是不可饶恕的,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票钱。不过这三幕歌剧之间没有休息,只能自己强忍住了。
这个版本剧中人的服装大概类似20世纪初,舞台布置比较简单,基本是在半间倾斜的房间内,靠着一扇高大的门打开闭合来代表不同场景切换,正对舞台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画着大海的绘画,象征荷兰人永远的漂泊,最后这幅画中出现了荷兰人的帆船,总体看比我2006年看的版本要保守一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巴士底歌剧院的音响效果非常好,演奏和演唱就像戴着耳机一样位置分明而且均衡,并没有谁压住谁的意思,乐队也完全没有憋在乐池里的感觉。结尾处,森塔用埃里克带来的刀自尽而死,这时她身边的人如玛丽、埃里克、达兰德及众水手等纷纷离开,舞台上只剩趴在地上的森塔,以此定格场景结束。这个处理让我觉得有点奇怪。不过尾声的音乐逐步达到高潮,是让人最激动的瞬间。最后一个音符还没结束,已经有人开始喝彩,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但是也并不恋栈,谢幕两次就结束了。
晚间的地铁巴士底站,后面就是歌剧院,这座地铁站原来墙壁装饰了大革命的图画,可能是目前在整修,全都扒掉了
晚间的地铁巴士底站,上方是七月柱上的天使
看瓦格纳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