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带给我们什么---有幸观看阿巴多音乐会
(2009-09-22 23:24:36)
标签:
琉森音乐节马勒王羽佳娱乐 |
分类: 爱乐笔记 |
阿巴多来了,不能不看!我在北京看了不少场指挥名家的音乐会,但是能称得上大师的不多,现在的世界乐坛,严格来说,名家辈出,但不能算大师辈出。之前我看过的,也就是海汀克可称大师。这次阿巴多率领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前来,能欣赏到这位年逾古稀,战胜了病魔的传奇人物的现场音乐会,恐怕机会不会再有第二次。
这次瑞士琉森音乐节在北京开音乐会,也体现了经济危机背景下,古典音乐市场同样指望中国救市。这个世界知名的音乐节,我之前也看过影碟,看来以后萨尔茨堡音乐节、拜罗伊特音乐节搬到北京也是指日可待了。
我买的480元的票,坐在舞台侧后方,也就是管风琴哨管的边上。上次我来看杜达梅尔指挥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也是同样的位置,巧合的是,曲目也是马勒第一交响曲。访华的外国指挥,很喜欢演奏这个曲目,我在北京还看过埃申巴赫的演绎。甫一落座,旁边的观众讲了一则逸闻--阿巴多是坐地铁过来的,因为这位观众和大师同车厢。想不到,难道他真是怕堵车,在高峰时间挤地铁吗?联想起媒体报道说阿巴多游览了长城,还不让人们叫他大师,看来真是位随和的人。在观众中,我看到了吴祖强、陈佐湟、谭利华的身影,看来有不少音乐界人士来观摩。不过这么重头的演出,现场居然没有坐满,现场空的大部分是1280、980元的位置,而便宜票都满了,主办方实在太缺德,卖这么高价,阻挡了多少爱乐者的脚步!不过今天到场的都应该是铁杆乐迷,阿巴多一出场,现场就已经爆发出喝彩,别人来的时候是不会这样的,按京剧圈的话说,就是“碰头好”。
上半场的曲目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在我来说就是热身了。因为这个曲目我不熟悉,听起来,第一印象就是乐团非常出色。阿巴多不用指挥棒,他看起来比想象中还要清瘦,背微驼,头发稀疏,真是老态尽显。他指挥的时候动作幅度并不大,但表情和挥臂的动作仍然是招牌性的。担任钢琴独奏的是王羽佳,以前我也不了解,但阿巴多和她的合作不是第一次了,也许是刻意栽培。
对我来说,下半场才是关键。马勒第一交响曲,对阿巴多有重要意义,当他成为继卡拉扬之后成为柏林爱乐指挥的时候,首场演出正是这首曲目,当时我看过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从卡拉扬去世,到阿巴多就任的全程。那时的阿巴多,正当盛年,坐上了世界头号指挥的宝座,可以说是意气风发。将近20年之后,走上舞台的阿巴多,形象和往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当音乐开始后,我想起了武侠小说里讲武功练到极致,飞花摘叶皆可伤人,阿巴多就是这样,没看见他有多大幅度的动作,但让乐队如同着了魔一般。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看过、听过这么好的马勒第一的第一乐章。当时,音乐厅安静的出奇,有个低素质的观众用手机拍了张照,那喀嚓声能让全场都听见。开始时比较弱的部分,乐队控制的极好,不是一个声音大小的问题,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宁静,小号声音似乎来自天际,我还抬头往楼上看,后来才知,四个小号手,吹着加弱音器的小号躲在后台吹奏。这个时候似乎每个音符都是纯而又纯的。乐曲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一声巨响,壮烈的齐奏喷薄而出,每一个熟悉此曲的人都会知道我说的是哪一段,我看到阿巴多挥臂的幅度只是稍大了些,但这个瞬间他露出了微笑,在那一刻,我的眼泪真的忍不住要流出。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的美好瞬间,我以为此时阿巴多绽放的是一种神性的光辉。对于阿巴多本人,可能是他无数场马勒第一的其中之一;对于我来说,则只有20年来这两场,看到阿巴多英雄迟暮,但音乐仍然如此辉煌,难以想象那么巨大的能力从他瘦弱的身躯里,从他细长的手指间迸发而出。将近一年前,我在同样位置看到的杜达梅尔,同样的激情迸发,但是境界似乎还是差一些。不是阿巴多这样饱经沧桑,饱览世情的人,不能把马勒第一演绎得这么感情丰富,动静相宜。
到最后的第四乐章,最后的辉煌终于来临。我不想再描写过多的细节,在最后一个乐章,看到大师也更加兴奋起来,带动整个乐队和整场的观众,陷入一种癫狂的状态。和20年前在柏林爱乐一样,9位铜管乐手站起来了,当乐曲在辉煌中结束的时候,可以想见观众们是怎样一种狂喜的心情。大家罕见的起立鼓掌表示谢意,bravo的喊声此起彼伏。大师出来谢幕4、5次的样子,也没有加演,拉着首席回去了。不过不加演也好,辉煌与荣誉是古斯塔夫-马勒和克劳迪奥-阿巴多共同拥有的。我觉得一段时间内,我不可能看到比这更伟大的演出了。
链接一些其他人的观感:
阿塞拜疆:为克劳迪奥•阿巴多欢呼
少年魔角:流光溢彩卢塞恩!流光溢彩阿巴多!
Cinderella